|
|
|
|
唐时大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座庭院、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十分壮观。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绘有许多壁画,更使殿堂气势轩昂庄严。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句描述:“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当年慈恩寺院的独特建筑风格由此可知大概。对于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十余院的功能及各院的建筑特色,除现有的一个院落(即当时的西塔院)外,其余早已荡然无存。依据有关资料记载,寺院当时的主要建筑为: 【翻经院】 玄奘法师译经之处,此院建筑极为庄严,《慈恩传》卷七记载:“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金环华铺,并加珠丽。” 【元果院和太真院】 当时,慈恩寺院广种花木,其中以牡丹最为盛名,有早开的紫牡丹,也有迟开的白牡丹,都是珍贵上等品种。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有诗人描写寺中牡丹盛况:“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东楼】 唐刘得仁《慈恩塔下避暑》诗:“座久东楼望(一作上),钟声振(一作送)夕阳。”唐代曹松还写有题为《慈恩寺东楼》诗。可见寺内有东楼。 【南池】 唐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诗:“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殿应是指慈恩寺主要殿堂,南池面对大殿,池中有莲花,由于佛教认为弥陀的净土以莲花为象征,故指净土曰莲。因此,佛教寺院多植莲花。 【碑屋】 唐显庆元年(656年),在佛殿的东南为放置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修建的房舍,人称碑屋。《慈恩传》卷九记载:“碑至,有司于佛殿前东南角别造碑屋安之。其舍覆拱重栌,云楣绮栋,金华下照,宝铎上晖,仙掌露盘,一同灵塔。”由此可见,当年碑屋的华丽,非同一般。据说,唐高宗爱好书法,擅长楷、隶、行、草,尤精飞白。这块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四字,并穷神妙。 【戏场】 唐代中叶后,慈恩寺是长安城中著名的戏场所在。据宋钱易《南部新书》戊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具次荐福、永寿。”又据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载:“宣宗嘱念万寿公主,盖武皇世有保护之功也。驸马郑尚书(即郑颢)之弟尝危疾,上使讯之,使回,上问公主视疾否?曰:‘无’。‘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 【西塔院】 即今存的寺院,当时称塔院或西塔院。当年寺院的建筑装饰,相当讲究,其中最有特色的为佛教题材的壁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记载当时的名品有: 塔内东西间,尹琳在西面画有菩萨骑狮子,东面画有骑象。 塔下南门西壁,尉迟画的千钵文殊。 塔北殿前窗间,吴道子画有菩萨。 殿内杨庭光画有经变。 大殿东廊以北第一院有郑虔、毕宏、王维等白画。西廊壁间有阎立本的画。中间及西廊有李果奴画的行僧。 塔的东南中门外,有张孝师画的地狱变。 院内东廊第一房间南壁,韦蛮画有松树,中三门里两面,有尹琳画的神。 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历代风雨沧桑中,早已荡然无存。 今慈恩寺院的建筑和布局,为明天顺二筚(1458年)后陆续修建形成的。 寺山门朝南,两侧有钟、鼓楼相对峙,东边钟楼内悬挂铁钟一口,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铸造,重1.5万公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钟为寺院召集众僧之号令,“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的佛殿,为大雄宝殿。初建于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1458~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曾大修。殿内供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像,东西两侧塑有18罗汉及玄奘像等。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存有《碛砂版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一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佛座一方。此石采自蓝田玉山,敲之铿锵有声,清脆悦耳,故名为“青响石”。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