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渭河、漆水河、河等沿岸阶地上,均有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遗址、奴隶社会的商周文化遗址和封建社会的秦汉文化遗址等,重要者有1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10处。 一、聚落遗址 1.坎家底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古文化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李台乡坎家底村西。北至渭惠支渠,东距李台村500米,南临断崖,西距杜家坡遗址15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250米。1954年出土西周三足鼎1件,陶质,现存放陕西历史博物馆。1989年出土汉代文物3件。其中,铜钫壶1件,博山炉1件,亦为铜质,石器1件。在遗址上发现有灰坑及夹砂陶器、石器等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残片。灰坑距地表50厘米,坑宽1.2米,深20厘米。 2.柴家嘴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聚落遗址。位于杨村乡柴家嘴村漆水河与河交会处。南至半坡寺,北至柴家嘴以北约150米,东至漆水河,西至土崖,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00米。出土文物有磨制石器、夹砂红陶、灰陶及铜戈、铜簇等。 3.胡家底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文化遗址。位于李台乡胡家底村。西至胡家底西城墙约20米,北至胡家底以北约650米,东南至漆水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880米。遗址范围内遍布陶器碎片,文化层在台地断崖上均有分布,距地表1~1.5米处亦有袋状灰坑。遗址有泥质红陶和磨制石器。红陶有素面、彩绘,磨制石器有石斧、石凿等。 4.董家底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文化遗址。位于大寨乡陈沟村董家底。遗址东、西、北3面为河环绕,呈弧状分布。地形南高北低,东西平缓。东西宽500米,南北长约1500米。遗物有泥质红陶,素面彩绘。可辨器形有钵沿、器底、盆底、罐底等。钵沿胎厚0.5厘米,残弧长16厘米,夹砂陶,外施绳纹;盆底、盆腹胎厚1厘米,夹砂灰陶,亦外施绳纹;罐底胎厚1厘米。遗址在地表30至50厘米以下,1米至1.5米左右均有文化层分布,并有灰坑出现。灰坑一般宽1至1.5米,深1.5至2米,内含各式器片、器底、器沿、鬲足等。 5.椒生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汉文化遗址。位于五泉乡椒生村河南岸二阶台地上。西北距河600米,东临高家崖村,南靠上湾村,地形呈南北分布的缓坡状。遗址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500米。遗物有泥质红陶;可辨器形有盆、罐、鬲、缸等,夹砂红陶,外施绳纹;板瓦外施绳纹,内施布纹。遗址距地表30至50厘米以下,1米左右均是瓦砾层。灰坑直径1至1.5米,深2米,内含各类器片、瓦片等。地层关系不明晰,包含物比较混杂。 6.上湾村遗址 此遗址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推定为西周文化遗址。位于五泉乡上湾村,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遗物有石1件,通长6厘米,厚1.5厘米,磨光的一头有孔,径0.71厘米。可辨器形有罐、盆等,夹砂灰陶,外施绳纹。绳纹板瓦两块,一残长12.5厘米,宽7.3厘米,胎厚0.8厘米;一残长18.2厘米,残弧长20.4厘米,厚1.5厘米。在二支渠取土时形成的东西断面上可见距地表下30至50厘米为瓦砾层。灰坑宽1至1.5米,深2米,包含有各种陶器残片和砖瓦片。 7.绛南村遗址 周、秦、汉聚落遗址。位于五泉乡绛南村南。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200米。遗址内发现大量绳纹板瓦、简瓦、陶罐、盆、缸以及人骨等。部分遗物现存杨陵文物馆。 8.杜家坡遗址 周、秦、汉聚落遗址。位于李台乡杜家坡村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00米,遗址堆积层1至1.5米,内含丰富。遗物以灰陶为主,质硬,纹饰有绳纹,方格印纹;器物有陶壶、陶盆、陶罐及秦汉时期的简瓦残片。 二、古城遗址 1.邰城遗址 秦汉古城遗址,其文化层内含可上溯到先秦以至新石器时代,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李台乡杜家坡村西,圪塔庙村以南,永安村以北。在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1公里的渭河北岸二级台地断崖上发现有大面积、多层次的古代遗址。遗址灰层堆积高达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从上至下发现有红、黑细泥陶器、夹砂陶器,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许多灰坑、窑址和长达15米的居住遗址,以及高4米,宽2米的窑穴遗址等。在杜家坡村西和圪塔庙村南分别发现南北长8米和28米的两处夯土。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等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铜戈等物器。在战国至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市”、亭”两字印文。 据《史记·周本记》正义引《括地志》载:“古邰国,后稷所封地。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元和郡县图志》载:“故城,一名武功城,在县(指武功县,即今武功镇)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也”。《太平寰宇记》载:城一名武功城,在周为邰国。后稷所封之邑,汉为邰县也。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武功县下注载:“城(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读曰邰,即后稷所封。秦孝公置县。汉初曹参攻是也。后亦曰县,属右扶风。后汉省。志云:武功旧治渭川南眉县境,后移治古城,今亦曰武功城。周建德三年始移武功县于今治(指武功镇)”。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分析,邰()城汉时属右扶风(治所在今凤翔县南,为郡一级建置),并非属扶风县,而是属武功县,曾名武功城,为历史上武功县的第二个治所。历来县界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古邰城遗址应当在今杨陵区境内。由于与李台乡毗邻的扶风县法喜村周围亦发现秦汉文化遗迹,故推断秦汉邰城遗址当在今杨陵区李台乡西部和扶风县揉谷乡东南部之间。 2.马超岭城垣遗址 汉代遗址。位于五泉乡岭后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岭高400米,呈螺旋状。传说东汉末年,偏将军马超曾在此屯兵养马。据普查,城廓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250米,西侧残存城垣高约5米,厚约4米。岭从南到北留有一道土墙,推断为御敌设施。城内从南到北20米处有一直通河的洞口,传为饮马洞。遗址内发现有碎砖、残瓦、柱石等,均属古建筑遗物。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