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属货币,从古文献及考古材料证实,起源于商周,发展于春秋,盛行于战国,统一于秦。此后,以方孔圆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直到清朝末年为止,沿用了两千一百多年。 建国以来,截止1989年底,岐博收藏的铜钱币共达1049公斤(约计25万余枚)。绝大部分出自窖藏,少量是群众零星交献的。其时代上起战国中期,下至清末。品种包括方孔圆钱、铲币、刀币等,并有铁钱、冥钱、压胜钱、邻邦钱等。兹选录其重要者于后: 战国安邑半釿 这是战国中期流行于三晋地区的铜布币(布,即镈之同音假借字。是锄草农具)。安邑,魏国前期的都城。半釿是币值的面额。此布币平首,圆肩,方足。通长6.1、肩宽3.4、足宽3.8厘米,重14.8克,币面铸篆书“安邑半釿”四字,均倒书。背平素。 秦半两钱 1979年11月,京当公社礼村出土窖藏秦半两钱20.5公斤,约计2560余枚。全部装贮在一个灰陶罐内(罐底有篆书“美亭”戳记一方)。此批钱币无内外廓,周边不甚规整,有流铜现象。平幕。钱文凸起高挺,篆体。半字上横方折,下横短。两字上平画短。笔画粗细不匀。各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3~3.5、穿径0.8~0.9厘米,枚重8克左右。 西汉五铢钱 1980年12月,孝子陵公社四崖头汉墓出土五铢钱216枚。外廓精整,无内廓。钱文篆书。五字交股两笔上下端近似垂直、平行。铢字金旁头略小,作三角形,四点短。朱旁上下笔方折。面径2.6、穿径0.9厘米,枚重3.5克。这批铜钱的形制,具有西汉昭宣时期五铢钱的特征。 新莽货币 王莽复古,所改币制极为复杂。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仅铜币材中就有刀、布、泉三种形制。 1987年5月,从曹家乡一座古墓中出土新莽货币四种,兹分别简记如次: ①“一刀平五千”一枚。尖首,直背,直柄,环为一圆钱。币文篆书,直读。圆钱上金错“一刀”二字,刀身铸阳文“平五千”三字。通长7.4、刀宽1.5、环径2.75、穿边长0.8厘米,重28.7克。 ②“契刀五百”一枚。尖首,直背,直柄,柄环为一圆钱。圆钱上“契刀”二字,刀身“五百”二字,均阳文篆书。通长7.4、刀宽1.4、环径2.8、穿径0.8厘米,重14克。 ③“货布”一枚。平首,方肩,方裆,方足。首上一圆孔。币文篆书。通长5.7、肩宽2.1、足宽2.2厘米,重15克。 ④“货泉”九枚。内外有廓。泉字竖画中断。垂针篆体。直径2.3、穿径0.7厘米,重3克。 此外,零星收藏的莽币还有“大泉五十”、“大布黄千”、“布泉”等数百枚。 宋代窖藏铜钱 1982年3月,五丈原公社温星村出土窖藏铜钱643公斤,约计15万余枚。当年5月,县博图馆收藏入馆。这批钱大部分字迹清晰。钱文书体有真、草、行、隶、篆和悬针体、瘦金体、八分书等。朝代有西汉、新莽、唐和五代时期的前蜀、后汉、后周、南唐以及北宋、辽、西夏、南宋、金等。共有109个品种。时代最晚的是淳熙元宝,其窖藏时间当在南宋孝宗以后。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遗留钱币甚多。近年来五丈原北星村、曹家乡甘秦村、蒲村乡南庄村亦出土数量较大的宋代窖藏钱币,其内涵与温星窖藏相似。 明、清钱币 县博图馆历年收存的明代钱币有洪武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等品种,皆为年号钱。收存的清代年号钱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等八种。并有吴三桂的昭武通宝和吴世璠的洪化通宝,均为稀见之钱。 附 录 ①“秦半两钱铜范”,同式二件。1973年元月捡自城关废品收购站。此范呈铲状,长方形,铲角圆折。长16.5、宽8.7、厚0.6厘米,重0.85公斤。范内共有六枚钱模,分两行排列,每行三枚,三枚间有支槽相通。主槽浇口长4.9、宽3.5、支槽宽0.7、钱模径3.2、内穿径0.8~0.9厘米。篆书钱文均为阴刻,知为面范。 ②“新莽大泉五十”铜范母,同式三件。1972年5月故郡公社索王村亢家底出土。亢义交献。此范母呈近方形,刓角,长8.2、宽8.1、厚0.9厘米,重0.26公斤。内有四枚钱模,上部两枚为正面,铸篆书阴文“大泉五十”四字。下部两枚为背面,廓缘精整。钱模直径2.6、穿径0.8厘米。范母铜质精良,钱文书法工整清晰。 ③邻邦钱币二种:“宽永通宝”三枚。钱文清晰隽秀,真书。此为日本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1625)所铸行。“昭统通宝”一枚。钱文真书。安南黎维祈(1786年)所铸。 ④冥钱两种:“万历真宝”银冥钱,1981年元月,城关公社苍颉庙村发现明代墓葬一座,其墓主周氏口内含三枚银质冥钱。钱文为錾刻的“万历真宝”四字。有内外廓,钱径2.6、孔径0.6厘米。“寿”字金冥钱,1989年12月凤鸣镇帖家河柳沟村发现一处清代墓群。其七号墓墓主牛肃斋口内含金质“寿”字钱一枚。圆形,直径1.5厘米,重1克。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