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征 1.卜甲绝大多数有排列规则而密集的方凿,这是商代甲骨所没有的。方凿一般呈长方形,平底浅孔。在孔的靠外部有一道较深的竖槽。这样,在施灼后,裂纹(兆枝)必然向内,形成左右两边卜兆必然朝向龟板中间(千里路)的情状,卜骨皆具圆钻。圆钻孔壁有垂直与错叠两种,其底面有平面和微弧之异,圆钻底部靠外侧的三分之一处有竖槽,所以在施灼后,卜骨正面所呈现的兆枝也必然向内。 2.凤雏甲骨上的文字一般都很少。字体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等,字划刚劲有力,运用自如,雕刻工艺精湛。字形一般都较小。最小的字长宽不到一毫米,需要放大几倍才能辨识。如④甲片约1.2平方厘米之大,竟刻30字之多。字迹如此细小的甲片,被看作我国最早的微雕实物。 3.殷墟卜辞一般都由前辞、贞辞、占辞、验辞几部分组成,而且都是问句,正反对贞。凤雏甲骨文很难见到这样完整的形式拓片。拓片④只有前辞和贞辞,⑥只有占辞,③只有贞辞。而且就是这些不完整的卜辞也只有几条,同时又未发现一条正反对贞的卜辞,绝大多数只不过是占卜后随手刻来,将此次占卜事由简单记下聊以备忘的“记事刻辞”。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数字记号,这可能是占筮用的“筮数”即揲蓍六次的总记录。 分 期 凤雏甲骨文的时代,王玉哲认为“绝大部分是商王室的卜辞”,“很可能是殷商末年商纣王时,掌握占卜的人投奔周人时携带过去的”(《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见《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李学勤说:“凤雏卜辞史事和人物,大抵属于西周前期”,其“年代上起周文王,下及康昭”(《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见《文物》1981年第9期)。王宇信认为“西周甲骨的第一期应为文王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第五期时代约略相同,第二期应为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凤雏宫殿遗址所出甲骨主要为第一、二期之物,以二期为多”(《西周甲骨探论》,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