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海经》载:“熊耳山南,卢氏之西(今商南之东北部)其上多漆。”生漆是商南县久负盛名的大宗传统林特产品。种植漆树,割漆利用及其销售状况,始于何时,无可稽考。但从清光绪十四年(1888)竖于秦豫交界处的汪家店乡梳洗楼村道旁的护林碑,可见端倪。碑文第一条规定:“禁漆树,偷砍一株者,罚钱千文,砍一枝者,罚五百文。”在当时,漆树已被列为首要的保护树木,也可以看出商南县对漆树资源的重视程度。 商南县漆树资源的面积和数量仅次于油桐树。全县有21个乡(镇)141个村有漆树生长。据统计,1985年生漆产量为34735公斤,收购量24200公斤,1988年生产量35722公斤,收购量23710公斤。1992年生产量23000公斤,收购量18640公斤。 【分布】 漆树原产我国。商南县处于中心分布区域。全县75%以上的乡(镇)村、组都有漆树的生长与分布,其中又以曹营乡、富水镇、龙窝乡、徐家店乡为集中分布区,而且生漆质量较好。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实践中,商南县群众总结出培育漆树生长发育有“三喜三怕”的特点,即喜肥怕粘,喜水怕泡,喜光怕风。 【产量和质量】 商南生漆产量的高峰有据可查者,要追溯到1910年至1940年,其间,商南生漆几乎成为乡绅收入的大宗。当时县城、富水、清油河、普峪河、黑漆河、小栗园、三角池等地,经营生漆的大小漆行、漆庄多达几十家,主要有万顺成、双和森、泰和公、裕和公等八大漆行,每家销售量少则2500公斤,多则可达万余公斤以上。1936年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税时,以出卖生漆多少为依据。当时称之为“漆厘金”。按当时征收附加税的“漆厘金”推算,商南县1936年,生漆产量为4500担(22.5万公斤),为历史最高产量。抗日战争后期,沿海各省、市先后沦陷,生漆销路受阻,漆行纷纷倒闭,漆农频于破产。1949年生漆收购量降到最低点,只有80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漆树资源作为山区重要的经济收入项目,倍加保护,新造漆树林有一定发展。1956年生漆收购量达10450公斤,1971年为12750公斤,1980年为21000公斤,1986年达到26800公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漆收购量较高的年份之一,但仅是历史最高产量的20%左右。 商南漆树大部分栽植于最佳分布区之内,其主产品生漆,质量普遍优良,水分少,漆酚含量高,漆成的家具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强,冲击强度大,干燥性能好,为漆市上的紧俏商品。近年来,驰名中外的“金漆”,由陕西省平利、安康等县大面积引进。 商南县漆树作为采割漆液,提供生漆外,几乎全身都可以利用。漆树木材,杵直无裂,纹理美观,耐腐抗蛀,是建筑、交通和制作各种器具的优质材料;漆树籽可榨油,油可食用,脂可制肥皂;榨油后的漆油饼既是生畜饲料,又是优质有机肥料;漆花,香浓味清,是极好的蜜源花类;漆树皮可制取单宁;生漆、漆叶、漆花均可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