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特产首页 | 西安特产 | 宝鸡特产 | 咸阳特产 | 铜川特产 | 渭南特产 | 延安特产 | 榆林特产 | 汉中特产 | 安康特产 | 商洛特产 | 杨凌特产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镇巴县特产大全 > 正文 免费发布特产供应信息  免费发布特产求购信息
镇巴茶叶 [我要点评] (共有点评)
    镇巴茶业历史悠久,其记载可上溯至晋,盛于唐,曾为贡品。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开辟了广阔的茶叶市场,促进了茶叶生产。《宋史》卷三八八唐文若传云:高宗时唐“入官通判洋州,西乡县产茶,亘陵谷八百余里。”《明史·食货四·茶法》载:“洪武……四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余株。”清《一统志》云:茶“出西乡县归仁山”。宋、明和清嘉庆七年(1802)前,镇巴地属西乡县辖,归仁山在今镇巴渔渡坝。以上所谓西乡产茶,实为今镇巴县和西乡与镇巴接壤的南部山区。究竟孰多孰寡,从宣统元年(1909)《陕西清理财政说明书·茶课税厘》中可见端倪:“汉中府有一县一厅征茶税共银二百七十九两七钱六分一厘,其中西乡县六十两六钱,定远厅二百一十九两一钱六分一厘。”
    民国年间镇巴茶业衰退。31年(1942)《陕行汇刊》六卷二期刊登刘建文《镇巴县经济调查》说:“林产者惟纸为大宗,(在列举了毛边纸、黑白麻纸、漆油、黑白木耳的产量、价值以后说)……又桐油、药材、茶、漆、麻等均产少数,价值不一。”32年(1943)6月28日镇巴县政府报省的《漆茶木耳桐油生纸产销情形调查表》列:本县产茶2460斤,主要产地为仁村、兴隆、纳溪等乡。36年(1947)财政部陕西区货物税局南郑分局的一个文件中称:镇巴观音产茶六七万斤,惟品质低劣,兴隆仁村亦属产茶区,但为数极少;全县三乡产茶约计十余万斤。至194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1100亩,年产茶6.6万斤。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茶叶生产,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为“生产恢复期”。即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不断发动农民开垦荒芜茶坡;推广中耕除草、施肥、台刈,改造老茶园,提高产量;引进优质茶籽(许多是由政府出资,无偿发给宜茶生产大队),扶持育苗移栽及压条、短穗扦插,发展新茶园。1957年4月10日,镇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奖励开辟荒芜茶园的通知,规定不论农业社或个体农民,每增开抚育1亩新茶园,由乡人民委员会供应粮食12斤。至当年8月,全县就开垦荒茶2320亩,移栽茶苗5993窝,压条繁殖7901株,台刈7570窝,中耕除草2885亩,施肥2453亩。在这一时期,不仅改造提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零星分散、立地条件差的老茶园,也新发展了一批茶园。这批茶园,多为带状等高线种植、平顶修剪的新式茶园。第二为“大发展期”。即60年代末和70年代,依靠群众,搞大会战,开辟一批较为先进的坡式常规茶园。这批茶园大部分无科学规划,大片的盲目地建立于山巅,土薄风大,立地条件较差,离居住农户较远,水源缺,交通条件差,管理不便,部分伴有粮食作物。但播种有一定规格,比较连片,有部分茶园是目前产茶的骨干茶园。随着面积的增大,产量的上升,加工方式也有较大的改进。开始逐步引进、试验、推广机械制茶技术的“炒青绿茶”,在茶叶主产区陆续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初制加工厂。同时组织了部分茶场,固定专人从事茶园的管护工作。第三期为“腾飞”期。即80年代起向商品化集约经营生产迈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和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由政府统一组织茶农以户为单位发展了一批密植速成和等高常规茶园。这部分茶园依据了较科学的规划,立地条件好,选用优良品种,运用科学栽培方式,交通、水源、加工方便,水肥条件比较优越,便于管护。加工方式也由机械粗加工向精加工迈进。至1994年5月统计,全县共有茶园2.6万亩,年产茶30万公斤。
    据1994年统计,全县有茶园2.6万亩,遍布在43个乡(镇),但部分乡(镇)茶树零星分散,覆盖率低。据县茶叶技术指导站调查,全县植株较密的茶园有19900亩,主要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下的中山缓坡地带,其中海拔千米以上的茶园3800亩,占茶园总面积21%,海拔千米以下茶园有16100亩,占79%。
    1987年,省、地将镇巴县列为茶叶基地县,县政府将三元、黎坝、泾洋、兴隆、青狮、观音、田坝、巴庙、庙溪、新生、碾子11个乡列为产茶基地乡。这些乡分别制定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规划,到1994年新建茶园5400亩。全县年产干茶30万公斤以上,比1949年增长10倍。
    解放前,本县无茶叶科研机构。1955年成立县特产站,茶叶科技是该站的主要业务。1957年,八庙河(位青狮下南沟)、长岭分别成立蚕茶站,1958年在青狮公社设县茶技站和茶叶试验场,1960年茶叶归县农技站管理,1962年成立县蚕茶站隶属农业局,1968年改为林茶站隶属林副局,1982年成立茶蚕果站,后又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和县秦巴雾毫开发公司,到1994年有专门研究茶叶技术的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3人,农民技术员6人。
    60年代以前的镇巴茶园,原始落后,茶树零星分散,有茶树不成园,俗称“满天星”。当时的茶叶技术,只是发动农民多种茶。茶叶加工为“手揉脚蹬太阳晒”,产品为“晒青茶”(即陕青茶)。60至70年代,引进外地技术,发动农民开辟了一批较先进的梯式等高常规茶园,逐步引进、试验、推广机械制茶技术,1969年5月在青狮中心大队土法上马建成半机械化茶叶加工厂一座,开始生产“炒青茶”后在茶叶产区陆续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初制厂,改晒青为炒青并命名为“秦巴绿茶”。与此同时,运用科学栽培方式在柳林沟建成密植速成茶园,并开始名茶研制。1978年新研制的“七里芳”茶获省茶叶公司优质茶奖。1981年,县茶叶科技人员申报立项研制名茶。根据本地茶叶资源,运用现代制茶科学理论,经过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选择优越的生态条件,确定采摘季节和芽叶标准,注意采茶手法和良好的盛茶工具等茶叶优化组合的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了“七里芳”茶的品质,1981年和1982年再获省优质茶奖。1984年11月,由汉中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安徽农学院一级教授陈椽等20余名茶叶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七里芳”茶的研制依据、采制技术和产品质量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确认该茶:创制根据正确,符合名茶要求。经陈椽教授提议,鉴定会讨论,一致同意将“七里芳”命名为“秦巴雾毫”。“秦”指陕西,是陕西有史以来第一个经过专家鉴定的名茶;“巴”指镇巴,泛指大巴山;“雾”出自“高山云雾出名茶”诗句;“毫”指茶树嫩芽特有的银色茸毫。该成果获汉中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秦巴雾毫”名茶投放市场深受好评,1988年该茶获中国保健食品金鹤杯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省优质产品奖。县人民政府给名茶研制课题组负责人蔡如桂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后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秦巴雾毫”被列为陕西省11种优质地方名牌户品之首,现年产3000公斤左右,销往日本和京、津、沪、西安等大中城市。1987年,蔡如桂等人还研制成功第二个名茶“秦巴毛尖”,形成了镇巴茶叶的系列产品,年产2万公斤左右,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992年9月,高级农艺师蔡如桂以茶叶专家身分,随陕西省科技、经贸赴俄考察团汉中分团去俄罗斯进行了为期2周的考察,回县后,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县茶叶生产实际,又创制出“秦巴红茶”,1994年10月在国家科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红茶已生产并投放市场。
    药茶,1985年开始研制,到1990年立项,至1995年基本成功,经省人民医院报经省卫生厅批准,制成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茶酚片”,在医院临床运用。到1995年底已生产50000余瓶。
资料更新日期:2012-9-19 11:57:08
镇巴茶叶供货信息|更多 我要供应
联系人 电话 供货人 QQ 邮箱 查看详细
暂没有供货商信息,欢迎您提供供货信息。
镇巴茶叶求购信息|更多 我要求购
联系人
电话
求购人
QQ
邮箱
查看详细
暂没有求购信息,欢迎您发布求购信息。
陕西精品特产,高端特产礼品
镇巴县美食 更多
镇巴县民间小吃:肉夹馍
镇巴县民间小吃:蒜沾面
镇巴县美食:菜豆腐 镇巴县民间小吃:镇
镇巴县民间小吃:镇 镇巴县民间小吃:山
镇巴县民间小吃:牛 镇巴县民间小吃:蒜
镇巴县民间小吃:肉
镇巴县特产 更多
镇巴县地方特产:镇巴县秦宝宣纸
镇巴县地方特产:镇 秦巴雾毫
镇巴猫儿屎 镇巴木通(八月瓜)
镇巴山葡萄(野葡萄 镇巴刺梨(醋梨)
镇巴沙棘(刺泡) 镇巴野草莓(地泡)
镇巴野生京梨猕猴桃 镇巴野生中华猕猴桃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特产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TeCha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特产供应QQ群:93966174  陕西特产求购QQ群:6657189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