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地处秦岭山区,坡岭连绵,南北药材兼而有之。民间常用中草药2500余种,大多数中草药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秦岭无闲草”,本县紫柏山、太子岭、摩天岭素称“药山”,其药材资源中野生品种较丰富,是陕西省中药材主产地之一。本县可供常用的动植物药材有1720余种,其中,植物药材1320种,本省挂牌收购的410种药材中留坝县就有224种,占59%;中央和省管的36种药材中留坝县就产27种,占75%;具综合开发利用的260种主要药材中珍贵品种达21种。主要药材品种有麝香、牛黄、熊胆、豹骨、水獭肝、狗肾、鳖甲、水蛭、獾油、灵脂、刺猬皮、乌蛇、蝉花、猪苓、雷丸、马勃、茯苓、银耳、党参、黄柏、杜仲、黄芪、何首乌、参叶、厚朴、柴胡、天麻、当归、金银花、五味子、鹿寿草、五加皮、西洋参、生地、太白贝母、毛青藤、龙胆草、积壳、山茱萸、姜朴、胶股兰、大黄、细辛、木贼、岩白菜、三尖杉、木通、黄苓、祖师麻、虎杖、卫矛、苍术、三颗针、白头翁、女贞、天冬、车前草、半夏、半边草、马蹄草、独活、银杏、黄连、栀子、山药、盾叶(穿龙)薯蓣、茵陈、川芎、乌药、皂荚、金石斛、远志、扭子七、苦楝子、菖蒲、连翘、十大功劳、白术、茜草、五倍子、长虫七、太白三七、铁棒锤、葛根、铁扫帚、白芍、百合等。除西洋参、天麻、杜仲、当归、山茱萸、川芎、党参、生地等进行人工栽培外,大都为自然生长。这些宝贵的药用资源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药王庙施主告民:“西秦岭紫柏山高七百丈处盛产鹿寿草,秋冬采,阴干凉贮,浸酒夜服,三月后元气盛,情鹿性,延年。” 中华民国6年(1917),本县太白、江口、小川子等地广种党参,年产于党参13万多斤,选销上海、汉口、广州等地,价值16万两白银;种当归年产量达10万斤。采药者夏末秋初,上山住穴,采挖药草后于溪流冲洗泡制加工,悬岩挂放晾干,远销外地。民国21年(1932),本县产当归、党参、杜仲、金银花等共18.5万斤,远销上海、广东及东南亚地区。而后,因人为因素和历史原因,部分名贵药材资源处于临危状态。民国35年(1946)年,杜仲树毁于一旦,黄柏、厚朴、当归、麝香等药材产量逐年减少。城关镇长生堂药店,为保护资源,加工“虎骨膏”,其虎骨等名贵药材从佛坪采购。据1950年统计,全县已有7户中药铺兼制一些膏、丹、丸、散,主要医药原料全由本地采购,俗称“地道药品”,质优价廉。 中华民国36年(1947),闸口石、桑园坝和柘梨园等地广种凤党,产量高、品质好,就地加工,由上海药商包销,俗称“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把药材种植和加工、销售视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留坝县药材公司,担负了中药材生产、加工、收购和销售工作,自此本县医药加工业开始起步。1961年,县供销社大力开展天麻、生地、当归、党参、桔梗、独活、茯苓、川芎、细辛、参叶等15个品种的引种工作。为了把野生种变为家种,开展试验、试范等科学研究工作,从高山采挖,向低山移植。1971年,县药材公司先后投资12万元,购天麻、杜仲、山茱萸等种10余万株,在闸口石、火烧店、马道、青桥驿等10余个公社进行人工栽植。截至1978年,全县共办药场116个,种植品种18个,面积达520亩,药材加工总值25.7万元。从1981年起,在省、地有关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县多种经营局开始引种西洋参,3年累计播种270磅,育苗30亩,由1个公社2个点发展到7个公社14个点。1983年,县统计局统计,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300亩,药材加工销售总值33.8万元。1989年,天麻有性繁殖在境内示范推广。截至1994年,全县已种植天麻10万窝,生产商品天麻15万公斤,加工销售产值达700万元。1995年,药材生产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参为主的三大药材生产基地。此外,林麝人工养殖驯化工作取得进展。火烧店乡太子岭林麝驯养场人工养麝割麝香试验成功,年产麝香1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