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沿革 生姜为我国古老作物,《史记·司马相如传》载“茈姜襄荷”,茈姜即子姜。《上林赋》中记姜,说明当时今长安、户县一带种植生姜。府县志姜下均有“蜀汉姜旧美”注,此注引自南北朝陶弘景(456~536)《本草经集注》。“蜀汉姜旧美”句,蜀为四川,汉为汉中。由此知汉中种植生姜至少有1300多年历史。 清代中期及以前,汉中盆坝种植生姜较普遍。康熙五十六年(1717)本县生姜较汉中府他邑“颇盛”。嘉庆十八年(1813)“汉川民有田数十亩者,田则栽姜、药材数亩”(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光绪三十一年(1905),本县年产干姜片10余万斤陆运行销本省及甘、新等地。 民国时期,生姜种植区域收缩到本县原公、吕村、宝山等乡,年输出干姜片最多30多万斤,最少10万斤。民国30年(1941),本县种植生姜3500亩,亩产鲜姜2570多斤,总产900万斤,按5斤鲜姜切晒干姜片1斤,可晒干姜片180万斤。年输干姜片30多万斤,说明鲜姜销售仍占大部。以后生姜种植锐减,到民国38年(1949)全县生姜种植600亩,产鲜姜90万公斤。 1950年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本县生姜远销京、津、晋、冀、豫等9个省市。种植面积以年代计算,虽呈上升趋势,但因受交通运输等市场机制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1980年种植4100亩,总产生姜685.5万公斤,市场销价每公斤0.10~0.16元,1981年面积大降,仅种植2900亩。1985年全县种生姜1万亩,总产1685万公斤,因销路不畅,每公斤价0.10~0.12元,形成卖姜难。1985年本县与港商合资建成秦发公司,烘姜片,制姜粉,产品销往香港等地,1986年种姜10707亩,总产1330.5万公斤。后因秦发公司设计加工能力低,造成鲜姜积压,1987年面积降为6300亩,总产1100万公斤。后种植面积减少,1990年种植6800亩,总产鲜姜1071.2万公斤。
生姜丰收 二、作务技术 生姜喜肥、忌旱、怕水,栽培技术性较强,本县姜农经过长期生产实践,积累一套较完整的生姜栽培、贮藏、加工经验。生姜分布平坝灌排方便的水田,冬季休闲(近年亦有油菜收后栽姜者),秋冬翻犁碎土,腊月灌水保墒,二月饱施基肥,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高畦栽种、提沟,四月下旬后姜箭出土,天旱灌水,及时排水,切忌姜畦上水,多次追肥,霜降后收获,选种入窖贮藏。生姜收获后,播种小麦,并用姜叶覆盖。由于田肥,翌年小麦定获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