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沿革 宋与西夏茶马互市,熙宁八年(1075),在汉中郡置茶场(《宋史·地理志》),茶场设本县麻油坝(场)(《元丰九域志》),为茶叶集散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本县茶税银432两(康熙《城固县志》)。清至民国,境内无商品茶生产的记载,但本县巴山低中山区亦有零星茶树生长,间有成片茶树,群众自制自用。1982年调查,二里区东河公社高北大队梨树坪有株茶树,株高4.3米,冠幅4.8米×4.4米,主杆枝15个,最粗直径为19.54厘米,为陕西省最大茶树。 1962年县林业局、商业部门引进茶种在秦家坝、胥家营、玉皇等大队首次成片种植,当年共播种43亩。1965年发展到154亩,采茶叶200公斤。1975年动员巴山山区各公社普建茶园,到1980年全县茶园达13225亩,产茶1.5万公斤。198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投资36万元,配备制茶机械120台(件),并从茶种、化肥、技术箨方面大力支持。1982年后,社队茶场普遍实行个户或联户承包。1984年后,茶叶由派购改为议购,提高茶叶价格,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根据统计年报全县茶园面积15291亩,但有些茶园播种于树林中间,有的播种于荒山,出苗成活差。据1984年区划调查,全县计有茶园7883亩,分布在天明、二里、五堵、南乐区的22个乡(镇)110个村。1987年投产园4735亩,产茶8.6万公斤,总产值29.6万元。孙坪玉皇茶场丰产园亩产达300公斤,亩产值1668元。1990年投产园6828亩,产茶16.7万公斤。
高北村大茶树 二、务茶 生长环境 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年需≥10℃积温3500~4000℃,年均气温12~8℃,年降水1000~2000毫米,土壤pH值4.5~7。以此衡量本县巴山低中山区,年≥10℃积温4162.6~3379.5℃,年均气温13.6~11.4℃,年降水1100~1300毫米,土壤pH值4.2~6.8,适宜茶树生长。尤莫是巴山区,森林覆盖度高,植被良好,溪河迂回曲折,多山沟梯田,沟巅间垂直差异形成不同气温层,多云雾,昼夜温差大。此种地貌直射光少,漫射光多,新生梢枝嫩性强,内含儿茶素和芳香物质多,故茶叶滋味浓,香气高,品质好。 品种 本县茶叶来自湖南、四川、安徽、福建、浙江、云南及安康等省地的群体品种,类型繁多。以叶形大小分类,特大型占1%,大叶型5%,中叶型41%,小叶型53%。这些品种多数表现好,并有不少优良品种类型,叶面适中,叶肉厚,芽头肥壮,茸毛多,萌发早,生长旺,抗逆性强,氨基酸含量高,适制绿茶。 栽培 开始种茶多利用山沟缓坡地,后大面积种植,一种是在15度以下山弯耕地,不开梯地,整片点播,出苗成活率高,普遍成园;一种是利用15度以上山坡,开挖宽1.4~1.6米水平梯地播种,株距0.8~1尺,由于管理差,缺株多,部分茶园荒芜;另一种是不开梯地,在山坡树林中挖窝点种,出苗差,大部未成园。1981年后,加强茶园管理,改土施肥、除草、修剪、培养树型,查苗补种。1988年推广叶面喷施尿素液,1990年开始喷稀土,开采园和高产园逐年增加。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