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AD] 20世纪80年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果园承包到户。就是这两角钱一斤的国光。倭锦,使承包果园人的口袋日渐鼓了起来,他们越过温饱线,走向富裕。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们请专家、引技术,帮助农民致富。经专家考察评定,延长有着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国仅有几个省的部分地区适宜发展苹果,而延长的土质,气温是最适宜的果区之一。这里产的苹果含糖量高,色泽艳丽,果形端正,酸甜可口,风味独特,有很高的商品价值。为此,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大上果树的热潮。要求集中连片,统一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园。全县人民全力以赴,集资贷款,日夜奋战,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建起了1500亩的标准园,全县果树面积达1万多亩。其中引进秦冠、红富士、新红星、金矮生等新品种。 七里村乡兰家芽原村,距县城5公里。1986年他们将村里的平地统一规划,栽上了苹果,因这个村原来就有老果园,部分承包户尝到了甜头,对新园子自然管护的好,栽植后的第三年,有部分秦冠、新红星挂果,并且个大色艳,拿到市场,一筐就可赚三四十元,胜过以往的十倍以上,他们简直呆了,这麽大的利润,真是一亩园十亩田啊!于是他们更精心管理并在实践中摸索了技术经验,其他人禁不住眼热了,纷纷当事起自己的果园了,不几年,这个村富了,家家住新房,顿顿吃白面,娶媳妇全是组合柜带音响,样样不必城里差,他们靠的就是这一颗颗苹果树。现在,这个村人均收入已达750元,其中苹果收入占580元。他们还自发地将窑前、地实较好的坡洼都栽上苹果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些典型,以一带十,以村带乡,以乡带县,使苹果生产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发挥了富县、富乡、富民的支柱作用。黑家堡乡高花河行政村,安沟的北阳村,郑庄的兰尧科,张家滩的丛坐等,都靠苹果先富了起来。 从1986年至今,全县苹果面积以这样的速度递增:1989年达到2.5万亩,1991年3.4万亩,1992年新增4.3万亩,到1994年底,果园累计面积99274亩,苹果面积6.8万亩,其中挂果面及2.4万亩,总产量8000吨,实现产值1288万元。引进短枝型矮化等新品种10余种,现共有23个品种。 随着苹果面积的规模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相应出现了矛盾,县上努力解决。首先加强技术力量。有限果树局统管全县果树工作,在各乡成立了果树站,配备果树乡长、苹果专干,果树技术员,在各村成立果农协会,建立果树专业户。每年利用农闲时培训1500人次,除此之外,还从苹果基地县洛川聘用20名技术员。整个苹果生产技术环环相扣,不不紧跟,点面俱到,提高了苹果质量;为使果子顺利销售,设立县水果交易市场,增加省地举办的苹果交易会。1993年九月、十月分别参加了“延安地区首届苹果节”和“陕西省93苹果评优促销洽谈会”,在地区三天销售苹果15万斤,签订销售合同8万斤,开辟了内蒙、包头、志丹等市场;在省会上,秦冠以含糖量第一,新红星以个大色艳双双荣获“优质农产评奖”,并且在北京、西安等地签订了订货合同。为了提高苹果产值,在贮藏保鲜方面,建设大中型果库12座,总库容量达110万公斤;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品种的纯正,建立自己的专业苗圃3个,每年可提供几百万株苗木;为避免农药市场混乱,指定了专业的经营部门。 1994年秋季,延长县继续参加“延安第二届苹果节”和“上海94苹果展销会”,开阔了更广阔的经济市场。如今延长苹果走俏全国,香飘万里。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