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风情
1、民族:略阳县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屡遭失败,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族人强制迁往酒泉、扶风、天水、关中一带。未被迁走的氐人,被迫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所同化。加之汉民族大量迁入,至晚唐以后,白马氐族已匿迹。羌族亦同样受汉民族生活习俗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音,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县域汉族来源无考。大致以当地土著为主,也有历代辗转迁徙及明、清强制移民。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本县汉族190192人,占全县人中和99.16%。境内少数民族以回民居多,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要城关镇、何家岩、白水江,共1470人。另有蒙古族8人,藏族1人,苗族5人,彝族4人,壮族26人,布依族2人,满族63人,侗族9人,达斡尔族2人,毛难族1人,锡伯族7人。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因工作迁入,有的事先定居。他们的节日、服装大都与汉族相类,只有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则保留着各自民族的特点。
2、风俗习惯
(1)诞生:姑娘出嫁后出生第一个孩子,三天以后由丈夫去娘家报喜。若生男孩携雄鸡一只,若生女孩携母鸡一只。产妇一个月不得出门,称为“坐月子”。婴儿降生后,第一个来家者,谓“逢生人”。但禁忌孕妇到产妇房中,怕“采奶”,意谓带走婴儿奶。10天后,长辈为婴儿取乳名。娘家人或亲朋送“月礼”,一般有母鸡、鸡蛋、红糖、大肉等。满月之日,家门户族、婴儿外公携金银项链、手 镯、“百家锁”、衣帽鞋袜等,为婴儿办满月,主人筵席招待。满月那天的早晨,由户族中其他人,抱婴儿出门“撞路”,又叫“撞干爸”,即遇到第一个男者,不论生人熟人,认做婴儿的干爸,从此来往。现今,“逢生”、“撞干爸”逐步淘汰,但有的地方仍有办“满月”、认“干爸”的活动。
(2)寿辰:俗称“办生日”。解放前人过半百,堂前无父母,家门无孝服即可办寿辰。尤以地方富户士绅为甚,一年一度大肆张罗,耗费无度。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送寿联、寿幛、寿果,祝“福寿双全”。主人以佳肴美酒款待。势大有钱的人家,摆“长寿筵”,唱祝寿戏。一般穷苦人家,财资无力,即日出门“避寿”,当晚回家。解放后虽有改变,但“办生日”仍存在,不过规模甚小,仅限儿女、女婿、近亲备礼以贺,主人款待一餐,以示“合家欢乐”。
(3)结婚:旧时称“说媳妇”,也叫“找老婆”。基本上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确定婚配。其过程大致分五步。
第一步:说亲。由“红爷”(介绍人)操纵,见面机会只能偷看或斜眼一瞟。见面大多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或其他时间。两家老小达到情投意合。
第二步:索取生辰八字。经过算命先生依据《通书》查证,两命相投,而不是相克,就继续联系。并将生辰八字一纸放在神柜上的香炉下面,如一周或半月内,双方家庭平安无事,则这桩婚姻算是有基础。
两命相投或相克指的是十二属相,传云:“自古白马怕青牛,龙见兔儿泪长流,猛虎见蛇如见绞,金鸡怕玉兔,鼠猴一旦休,猪羊不到头”。这完全是一种迷信。
第三步:落话(现在叫订婚)。由介绍人、男方家里、知已亲戚,共四人(二男二女),带上四色礼品(通常为盐、茶、果、饼、双肘双肉,中间系红纸条两套或四套衣料)去女家确定婚姻关系。
第四步:过礼。征求女方老少的意见,需要什么东西,用红纸开成礼单,通过“红爷”领先,顺序而入,女方备酒肉款待,然后以礼单为据向女方交礼。双方没有什么意见出入,就商谈结婚佳期。
第五步:结婚。通常按家庭情况,无一定模式。接亲去人为单数,回来为双数。大利年份坐花轿,新娘头顶红色盖头。小利年份坐小轿(二人轿),头顶黑色盖头。新郎如不坐轿,身上用红缎子斜身佩挂。轿子前面还排列着女方家的陪奁,有用盘子端着的,有抬着的,并以二人或三人吹奏唢呐,抬到新郎家。卸轿时要为轿夫出“红包”,卸轿揭帘,迎新娘入室,歇息擦洗等,都要用“红包”换取。接下来举行仪式, 拜天地、拜父母,拜老少外家。然后由接亲的女客扶入洞房。入室前,新郎用擀面杖将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晚上新郎的同辈朋友闹房至深夜。
(4)招赘:女方家中无男儿,经家族同意,男到女家落户。其过程同结婚差不多。
(5)转房:多是兄当兵未归或死去,女方不愿离开这个家,转给其夫的弟弟为妻。
(6)再婚:俗称接寡妇。一般不准放炮,悄悄地,并多在晚上接到家。过门时还有个规矩:用木炭火或柴生堆火挡在门上,寡妇从上面跨过去,然后吃一顿便饭即算结婚。
(7)丧葬:旧社会,略阳民间丧葬含有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程序、仪俗大体有报丧、讣告、入殓、灵柩、点长命灯、孝子跪灵、出殡、长男顶烧纸盆、起棺打烂、灵柩盖红布、缚公鸡,孝长男、女抱遗像,无像执引魂幡,孝子披麻戴孝,一身著白、低头、手执丧棍,孝男拉灵致哀,孝女痛哭出殡。复三、头七、二七、……七七、百期、周年等,县境内各地大致相似,略有差异。棺木以松、杉、柏、楸木为上,次以白杨杂木者多。装棺木(入殓)时,灵枢置地,裱褙缝隙;为死者著三件、五件、七件、九件不等的单、棉绸缎衣裳,打银钉盖棺用土埋葬者多,火葬者甚罕。多墓前立碑,以褒扬死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