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
近代,商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全国革命老区之一。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即建立商县、龙驹寨两个中共特别支部。1928年渭华暴动,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率军入洛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执委、陕南领导小组组长陈征回山阳开辟地下革命斗争。先后有五支红军(1932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1932年11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1933年汪锋、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1934年12月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1936年12月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红十五军团和陈先瑞率领的红七十四师)转战商洛各县,建立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播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地方科长王柏栋回商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陕南革命游击队指挥部成立,指挥巩德芳、政委王力领导游击队打富济贫,打击国民党反动派;7月,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员王震、中央委员郑位三、候补委员、组织部长陈少敏,中原突围进军商洛和陕南革命游击队合编,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及陕南独立团进军商洛,开辟豫陕鄂边区根据地。9月又协同在商洛坚持游击斗争的王力领导的游击武装胜利会师,在此后的两年零三个月的战斗中,进行大小战斗280多次,歼灭瓦解敌军1万多人,收缴各种武器、弹药40多万支(发),先后解放了全境,建立了7个县级人民政权。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85年6月,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朽!”199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建设革命老区”。1995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老区精神,振兴商洛经济”。
县区
商洛地区现辖1区6县,其行政建置之历史沿革大略为:
商州区得名商山。南宋郑樵《通志》:“商本山名,在州东南,周秦为商於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其前身为商县。始设于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治所在今丹凤县古城村。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设立上雒县(故址即今商州市城),东汉建武元年(25)封王遵为上雒侯,改名上雒侯国,曹魏黄初三年(222)改名上洛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在县城兼设商州,历隋唐五代及宋金,到元至元元年(1264)撤销上洛县,由商州直辖。明洪武七年(1374)降商州为商县。成化十三年(1477)升商县为商州,商县领域由州直辖。清代沿袭明制。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撤销商州,设立商县。新中国成立前夕,豫鄂陕边区曾在境内设立商山蓝行政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和商洛县。1988年6月改设商州市。2001年12月,撤地设市,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
洛南县以地处洛河之南得名。其先为拒阳县,置于西晋泰始三年(267),不久即废。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设拒阳县,治所在武谷川(今古城川)。北周宣政元年(578)设拒阳郡,领拒阳一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建制,以州统县,在废拒阳郡时,改拒阳县为洛南县。大业十一年(615)县治由古城川迁至今址。明天启元年(1621)因避光宗朱常洛讳,洛南县改写雒南县。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复改雒南县为洛南县。
丹凤县治在龙驹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龙驹寨为水陆要冲,商贾辐辏,宜设官弹压”为由,于龙驹寨设“分州”,置“州同衙门”。民国四年(1915),龙驹寨改设“分县”,建有“县佐公署”。三十六年(1947)建龙驹寨设治局,属三等县建制。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6月1日建立丹凤县,以境内之丹江和凤冠山取名。1958年12月人民公社化时县废,辖地并入毗邻三县。1961年10月恢复丹凤县置。
商南县地处商县东南部,秦汉魏晋时是商县的组成部分。北魏景明元年(500)始设南商县,隋初撤销。隋唐五代及北宋,属商洛县管辖,金初划归上洛县,元代并入商州。明成化十三年(1477)分商县东南部设立商南县。新中国成立前夕,豫鄂陕边区曾在境内设郧商县、赵川县。
山阳县地处商山之阳,秦汉时是商县的一部分。曹魏时属平阳县(辖区约为今湖北省郧西县、郧县及陕西省山阳县地、柞水县东南部)。晋泰始二年(266)在丰阳川设立丰阳县。南朝刘宋(420~479)时曾侨设阳亭县,南齐时废。北魏初丰阳县亦废。北魏太延五年(439)再设阳亭县,太安二年(456)复设丰阳县。太和五年(481)再设阳亭县,北魏永熙三年(534)撤销,辖地并入丰阳,西魏废帝二年(553)在南部增设漫川县。北周保定元年(561)阳亭县改名为南阳县,保定三年(563)撤销,辖地并入丰阳。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南阳县,其地划归丰阳县。金贞元二年(1154)并入上洛县,降为丰阳镇。元初复置丰阳县,元末废;明初仍置丰阳县,旋即降县为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分商州南部,始设山阳县。新中国成立前夕,豫鄂陕边区曾在境内设立郧山县、上关县、山商县。
镇安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丰阳西部置安业县(取安家乐业意),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为乾元县,初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五代十国时期,后汉乾祐二年(949)更乾元县为乾佑县。宋金绍兴和议后,于绍兴十六年(1146)割乾佑畀金,降为乾佑镇,属金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乾佑镇为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明景泰三年(1452)于乾佑巡检司置镇安县(取镇守安定意),初隶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改属商州。《明实录》载:“陕西布政使司奏:陕西西安府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南山,有隔五六百里者,山间采矿并逃移军民,杂集者多,镇守等官恐其生患,请析二县地于乾佑巡检司北置镇安县,从之。”清代沿用明制。辛亥革命后,镇安属汉中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属第四专署(商洛专署)。柞水县原为孝义县、孝义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廷以柞水“山大林密,易藏奸宄”为虑,分拨咸宁、蓝田、镇安三县相邻山地设置孝义厅。厅名取周宣王宰相张仲(相传该地东川街为张仲故里)“孝义为本”之意。民国二年(1913)撤孝义厅设孝义县,民国三年(1914)改孝义县为柞水县,以当地乾佑河之古称柞水名。新中国后,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属地并入镇安县。1961年10月恢复柞水县置。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