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川、延安,西邻安塞、靖边,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土地革命后期为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美誉。
子长县历史悠久,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商末为翟地,春秋归白荻,战国属魏,秦设阳周县,北魏改城平县,唐沿隋制,宋元宪宗二年设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废赤源设安定,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
子长县政区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9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城区11万人。205省道和神延铁路穿境而过,县城距延安93公里,距省城西安430公里。
子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峁梁起伏,沟壑纵横,峁梁沟谷地约占总面积的94.6%。年平均气温9.1℃,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支流水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铁矿石等10余种。煤炭地质储量28.9亿吨,探明15亿吨,居全市之首;石油储量8095万吨;铁矿石储量64.8万吨;天然气储量1000亿方;岩盐储量2000亿吨。
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民富县强、统筹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富民、能源化工强县、重大项目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力争“十二五”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化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大突破,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万元和1.2万元;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5:66:29;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县和示范县、陕西十强县、全国百强县。
国民经济: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83.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5元,固定资产投资98.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70:21。2008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优秀县(区),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
农业农村: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民政策,实现农业总产值12.56亿元。全县农用地337.6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9.1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1座,淤地坝909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总产7.5万吨。以养牛、养猪为主的草畜业蓬勃发展,以棚栽、果桑、薯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0个,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草饲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生产马铃薯26万吨,薯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水果面积19.64万亩,总产达2.4万吨,被列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总产11.5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7万亩,年养蚕能力达1万张。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6万亩,我县自主研发的“秦篦2003蓖麻杂交种”获省级产品专利。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全省苗木基地县,累计退耕还林(草)93万亩,退耕还林整体合格率达到99.66%。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32.8%,城区达到63%。在全市率先启动治沟造地项目,“子长模式”的治沟造地经验在全省推广。
工业经济:现有煤炭、石油、电力、建材等生产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48亿元。2003年列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县,煤种为全国稀有的44—45号气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低磷、高挥发份、高发热量、高粘指数等特点,被有关专家称为“天然化工精煤”。结合煤炭资源优势,确立了“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探矿权、发展煤化工”的煤炭发展思路,生产原煤810万吨。煤化工工业园区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支持的100个县级工业园区之一。原油产量85.42万吨。全县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6680户,从业人员3.3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占到经济总量的24.87%,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市政建设: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区规划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9%。二道街、刘家沟、石窑坪、史家陵坪等小区相继开发建成,瓦窑堡新区拆迁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区供水、供气、供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日供水能力达到6500方;安装天然气用户1.37万户,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8%;供热面积达到121万平方米。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备受重视,“双创”活动深入人心,2013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承载功能和形象品位进一步提升,2012年荣获省市县城建设先进县称号。杨家园则省级、涧峪岔市级重点镇建设初具规模,安定县级重点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基础设施: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固定电话发展到3.25万部,移动(移动、联通、电信)电话用户22.67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91万户。农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通电村达100%。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户户通”电视用户达到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6万户。建成各类农村公路1469公里,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子安二级公路和环城西路建成通车,环城东路建设进展顺利,环城北路正在规划设计,“两纵三横四环线”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创建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
社会事业:2002年实现“普九”目标。2009年,教育“普实”、“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小学寄宿制,中小学“两免一补”实现了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让全县3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医改工作深入推进,荣登2012年中国医改政府支持榜,“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中省市充分肯定,赢得全国、全省医改现场会在子长召开,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公立医院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奖”。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3‰以内,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荣获“全省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子长唢呐、子长煎饼、瓦窑堡的传说和子长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2011年,子长唢呐先后两次远赴英国和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乐节演出,2013年,子长唢呐走进国家大剧院,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人文景观:子长县属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钟山石窟、瓦窑堡革命旧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烈士纪念馆系全国烈士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明、清至今。据史载,共18窟,现仅发掘5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以佛祖释加牟尼的“横三世”为主体,形成三组大型立体石刻,是古代石刻艺术和彩绘艺术的一大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史学家称为“敦煌第二”。子长烈士纪念馆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陈列室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题词。毛泽东旧居共有两处,一处系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所住,一处系毛泽东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回师后所住。瓦窑堡会议旧址,系党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龙虎山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方向,占地2520亩,是集休闲娱乐、观光、健身等为一体,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区。景区仍在开发建设之中,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风景区,努力探索陕北山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子长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土地、人力资源充裕,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热情好客的子长人民热忱欢迎中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建富裕、生态、和谐、幸福新子长。
(子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3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