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情简介
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北靠延安宝塔区,南接黄龙,毗邻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全县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6镇3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8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公里。309国道、303省道和201省道穿境而过,青兰高速和即将开建的榆商高速、蒙中铁路纵横交汇。宜川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山、川、沟、塬”为主,林草覆盖率60%,最高海拔1710.5米,最低海拔388.8米,县城海拔839米。
宜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统三年置县,至今己有1500多年历史,因治地有川,名为义川县。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宋太宗赵匡义名讳,改为宜川县。县域内尚有诸多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传说开天辟地始祖盘古曾在此“卜婚”。《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民间亦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关中名儒张载曾担任云岩县令,传道授业,教化民众,被后世誉为“横渠遗风”;明末农民起义著名人物罗汝才系宜川集义镇人;词作家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黄河壶口岸边;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退守宜川秋林,国共合作,御敌于大河东岸,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历史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元帅指挥的以围城打援为特色的宜川大捷,加快了全国解放进程。
宜川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县域主导产业以果业、旅游、油煤为主。已建果园36万亩,其中苹果26万亩,成为8.5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保障;探明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89亿立方米,石油678万吨,天然气100亿立方米,成为工业突破的希望所在;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和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宜川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被农业部命名为“花椒之乡”,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和全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县,2008年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强县,2011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2012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宜川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统揽全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以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标志的城镇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黄河壶口文化园区、煤气化工园区为载体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标准化果业示范园10万亩,完成了黄河壶口文化园区项目策划,确定了煤气化工园区和煤矿矿区选址,2012年苹果总产40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5万元;壶口景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亿元;完成了煤炭资源详查、精查,确定了煤矿矿区和煤气化工园区选址范围,资源整合开发方案得到省政府批复,年内可启动“一矿一区”建设。以公路、水利、市政工程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高中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以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保、就业为主的公共事业迈上新台阶,宜川人民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宜川经济社会正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行。
宜川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今后一段时期,县上将按照“转型突破、后发赶超”的战略要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文旅兴业、果畜富民、能源强县”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生态、开放、幸福新宜川。所谓转型—就是立足果业、旅游、油煤三大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黄河壶口文化园区、煤气化工园区三大产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向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合理模式,一二三产比例由目前的50.3:6:43.7调整到23:55:22,在实现总量扩张的同时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所谓突破—就是在产业支撑、城镇承载、扶贫开发、公共服务和政策保障五大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与兄弟县区同步够格地迈入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所谓后发—就是清醒认识总量小、财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不因贫困而气馁,不因落后而懈怠,正视差距、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跨越发展。所谓赶超—就是到2016年,果业产值达到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到10亿元以上;煤炭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建成煤炭及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原煤及煤气化工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延安市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