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应用和社会传播角度考量,应该是生于清末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和应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中国古文献中“民族”一词用得很少。
民族这词的现代概念所指,应该如“派出所”一样,都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孙中山先生在成立兴中会的誓词中即提到“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后来又修改为“恢复中国”、“恢复中华”。
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其誓词中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又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多民族联合体称为中华民族,他主张:“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华民族”;他充满信心地宣称:“冲华民族之一伟大之民族,必能完成伟大的事业。”
此后,中华民族这四个字便联体应用,并有了众人会意而指向明确的内涵,是指生活在中国这块山海大地上的多民族共同联合体。
尽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有着语言差异,甚至文字差异、风俗差异等,但共称谓为中华民族,共认同宗、同源、同根,同为中国人,同是中华民族中的成员。
正如研究民族问题的学者陈连开所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许多民族在结合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概念的尤其是名称词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社会生活事实的。
但20世纪初出现中华民族这一称谓,决不意味着20世纪才形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数千年的交融、聚合、形成史,这是一个至今我们无法复原和想象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进行到20世纪初时,这个族群中的一位孙中山明确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概念一直用到了今天,好像还要继续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