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进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内部或外部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尖锐激化时,对民族问题关注的程度就有提高,民族意识也较为强烈。
在中华大一统族群内部,往往也会产生地域区系的民族冲突。中国历史上,并非一直都是由汉族人建年号执朝政的。中华版图或暂时分裂或天下一统,但中华文化诸如语言、文字、礼制、风习等等,却是主体明显并一脉贯承的,同时不断地吸纳、融汇进了多族群、多样化的文化元素。
为推翻元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朱元璋说:“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朱元璋认为蒙古人和色目人虽非“华夏族类”,却t。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因此,当朱元璋平定元大都后,在诏书中说:“朔方百姓及蒙古、色目诸人,向因兵事连年供给,久因弊政,自归附之后,各安其生理,趁时耕作,所有牛羊孳畜以便牧养,有司常加存恤。”
他甚至对元统治者也发出了口信:“果能审识天命,衔壁来降,待以殊礼,作宾吾家。”
清代末期,辛亥革命时的学者章太炎著文《中华民国解》。
他说:“中国云者,以中外分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梁启超也曾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中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是指汉族。但这个族群是多族群的,“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他认为:在“先秦以前,中国本土除华族以外,还有八族。即苗族、蛮族、蜀族、巴族、氐族、徐淮族、吴越族、白濮族。
最后,除苗、濮二族外,其余六族皆已同化为中华民族(即汉族)。”
这一特征在与外国发生冲突时,则表现的特别明显。辛亥革命之后,帝俄策动外蒙独立。l913年内蒙古西部22部34族王公通电声明,说:“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
当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政府,创建中华民国时,曾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他并未将满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而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当然,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是空前高涨了。毛泽东曾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他还说:“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1935年,著名的人类学者林惠祥出版了《中国民族史》,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