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族群团的是否实际存在,有诸多学人曾进行过探索。无奈这中间有太大的空白,致使人们无法给出一个哪怕是较合逻辑的说明。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空缺,实因为历史文献典籍中极少有关于华族的记载。哪怕是口传文献如笔记小说、民间传说、故事、神话等方面,也难觅踪迹线索。
这种状态可能隐含一个原因:华族的族群活动期,是早于夏、商、周三代的,有可能是夏之前龙山文化时段,或龙山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段,甚至可能是仰韶早期的生活事实。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段,几千年间的口传口授,其历史的记忆早已淡化,甚至扭变,记忆本身已是面貌残缺。
等到至少几千后有甲骨文,又怎么能想象对华族有较多的记载?更何况甲骨文多为殷商王族占卜或国事的简单记录,待司马迁著《史记》时,连五帝历史已访查不清,五帝之前事,自然不著文字了。
问题很可能还更复杂。华族在其与其他族群的历史互动中,似乎还发生过一些不为人知也不见史载的重大变故。近年来,史前考古的较多证据,或许可以启示我们寻找这种可能。
实际上一些敏锐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前文所引,何光岳先生关于华族群与华胥氏关系的追溯是重要的一步。这一追寻已将华族群的生存时空大大前移。
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曾费七年之功从中国多部历史文典中摘录编著成《中国民族史料》一书。其“华氏”一条写道:
“《汲冢周书》卷八《史记》第六十一:[左史戎夫以‘遂事(成事)之要戒’朔望语于穆王,]”“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
潘光旦先生此条下有这样的表述:
“光旦:与夏后、殷商并列,并在夏、殷之前,或与后之称‘诸华’有涉,是则‘华’之称犹在‘夏’之前矣。此前所未喻。”叫“华之称,犹在夏之前”也,此论甚为锋锐。
但前到什么时段,夏之前有名为重华的舜;黄帝、炎帝时,或可能有华胥氏。到底指什么,只字未提。笔下一句话,世事数千年了。
数千年间,华族群团的命运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起伏逆折?
我们总应该往里再探一步,这样的话,我们或许能向那渺茫的华族时代小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