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古遗址遗存在这样的自然灾害中消失是很难说清了。但基本事实是,华山脚下华县地区的上古文化遗址,只能比以上统计为多,而不会少于这个数群。
再者,这些古遗址多未进行大面积发掘,也并没有完全进行碳测年代,从老官台到仰韶、龙山跨度数千年,因而较难进行年代跨度序列分析。但其时代均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之前,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著者曾在老官台、泉护村、元君庙、何巷要、西寨堡、雍家湾、南冯堡、虫陈村、南沙等十多个遗址现场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这些上古先民聚落遗址,均在少华山和渭河之间的台地上。向南近者离少华山一二公里,远者离山三四公里。
因此,此地先民进山狩猎、采集、采药、寻找石器原料极为方便,当天便可来回。且山间多有峪口,不愁进山通道。也可随时向沟涧取水,便于在狩猎采集时解决食饮之需。
第二,这些上古先民聚落遗址,向北或一二公里至远三四公里就可到达渭河。这为先民捕鱼、捞虾、捡蚌、捕射各类水鸟,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除南有少华山北达渭河的条件外,且各遗址或东或西都畔临从少华山峪口从南向北流向的河流,如石堤河、罗纹河、遇仙河、沟峪河、沙河等。
几乎每一个遗址,走几百米就到了河边。这为先民族寨中人日常生活取水,烧制陶器和泥用水、建筑房屋用水等提供了方便。
第四,由于这些河流是从少华山中流出,被洪水冲激带下石块,大者如磨盘,小者如鸡卵,有花岗、麻岩等多品种,河滩上满是大大小小的多种材质的石料。
这为先民采石打制、磨制各种石斧石刀石矛石镰等器具提供了原料,便于先民生产和生活。
第五,少华山虽为石质山体,但山下为黄土台阶地貌。各族寨之间有大片黄土壤土地,且松软肥沃,植被丰茂。
这为原始先民刀耕火种方式进行农耕如种粟种菜提供了便利。从六七千年前老官台时段起,这里已是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原始先民定居农耕,收获稳定且量大,加之狩猎、河渔、采集之便,对各族寨繁增人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