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畦,糈用五种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壁,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刽,糈用徐。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壁十五,五采惠之。”
《山海经》山经五卷中,各山的祭祀已全部见上。据考注其中有些字词,可能在漫长的文载流传、整理、书写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有误错。但整个行文是可以顺解的,意指也是明白的,最重要的是其信息恐难是后人的杜撰,起码礼仪及用物的记载是有出处有来由的。
其中人多人面兽身禽身龙身,生食不火之物,毛用鸡、犬等等礼仪,显然早于《周礼》等古代典章式礼仪规范,应该是上古诸多祭祀礼俗遗风流传的记载。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去分析并触摸远古隐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