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古发掘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和遗物的互动变化关系,我们或许能看到华族的消失或衰落过程。
马新与齐涛先生认为:“根据考古学界较为流行的意见,认为彩陶的中衰始于距今5500年左右,终于距今4600年左右,至4600年以后,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就再也看不到彩陶了;并认为其衰亡的原因是由于制陶技术的进步。
比如严文明先生曾指出:我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即发生显著的变化。那就是用快轮制坯代替手制,用密封饮窑制造还原气氛的烧法代替敞口氧化烧法,用拍印纹饰或打磨光滑的方法来代替画彩,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千年,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马新、齐涛还指出:“从这一历史时期各大群系的演进与不同文化的变迁看,彩陶的消亡不仅仅是技术变革的结果,或者说,它与技术变革未必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实际上,它的消亡是一种文化兴衰的外在体现。就是说,彩陶消亡又与庙底沟人和仰韶文化的中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该书第八章《群系的变迁与方国联盟的形成》第4小节《仰韶文化故地的窘迫》中作者还说到:“这一时期,庙底沟人强劲的扩张已成历史,无论是中原还是关中,社会发展速度明显滞缓于邻近地区。其内部分离,整体特色日趋减弱,邻近的红山人,大汶口人,屈家岭人乃至马家窑人都在向其蚕食与挤压,形成了新的考古学类型与群落组织。”
这种文化衰落或被新文化取代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长达几百年甚或千年左右,需要二三十代甚至三四十代人才能完成。
考古学遗存物展示给我们的是华族人创造的彩陶文化逐渐衰落了、消亡了、退出了历史。当然伴随着彩陶的诸多生活内容、意识观念、风习礼俗等等,也应该是部分地消亡、隐失鼓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