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华族族群的消亡,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按照多年来我们教科书上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暂且说中国社会吧,是经由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即男权社会的。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一书中,曾有一段关于女性历史性的失败的论述,曾在我们的书籍报刊上大量多次引用,用以作为社会发展进步更替的一种权威性论断。
中国社会何时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阶段曾有过多年的讨论。有说是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为转型期,有说仰韶晚期为转型期,有说仰韶中期即开始为转型期,也有人认为龙山总之,学界至今还没有否定中国社会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进化序列。因而我们可以设想,在由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历史动变中,典型的华族族群及其华族文化,逐渐被强悍的更有实力这并非是一场革命式的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体的肉体消灭或武力强制征服,虽然伴随着斗争或许还有战争。但这是漫长的长达几百年乃近千年的社会演变转型过程。
关于女性历史性的失败,母系制度被父系制所取代,中国社会由母权时代进入了男权时代的原因,学术界也多有探讨。长久以来传统的说法是过于简单了,即生产工具的改进引发生产力的变化,男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变化,故而引发了两性关系历史性的变动。
当然,这种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采集经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族群中,当然采集者妇女们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定居并以农耕粮食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族群中,担负伐木烧荒等重体力劳动的男性群体,自然显得较为重要。
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合力作用的过程,比如说保卫氏族对外族的血腥战杀中,男性可能逐渐显露了对族群的重要。
面对特别的自然灾难和救灾中,体力较女性为强的男性也显示出了重要。
史前期男女性比例是极不平衡的,概率统计高可达l.82:1左右,也就是说在相当多的族群中,男子的人数几乎比女性多达一倍。
在女性人数很少且担负哺养孩子、编织衣物、加工粮食、制作食品等工作时,很多对外交往、交换或祭祠等活动,就不得不让男性出面承担了。
而一些需要多个族群共同承担的大工程中,如治河、筑城、挖壕沟等时,则只能由男性相互联络,共同配合,协作完成了。
当然,还可能有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因素,如灾难频生时,族人对母性族首领神力衰亡的质疑;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占卜时、神示时、神判时,母性首领占卜的结果令族人恐惧并感到生存危机等等。
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可能逐渐地发生着作用,逐渐地将社会由母系制度转型为父系制度。
创造了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华族族群,或许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消亡了,分解了。他们演化为、转变为、渗溶进新的炎帝、黄帝名号下的多个氏族之中。
当然她们的彩陶技艺,她们的生殖崇拜信仰,她们的农耕采集经验,她们的祭祀礼俗和咒语,她们的医药治病器具和力法,她们文化中大量的东西传承到新的族群中,扩散、传播到了更大的区域。
但历史是新的胜利者掌控者掌握着话语权,于是华族族群逐渐逐渐不被人们提及,成了模糊的历史记忆,但却是不可磨灭印象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