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中对华族的记载很少,也比较含混。何光岳先生曾对文献做过梳理,他指出:
“新郑(现河南新郑传说为黄帝族活动区一著者注)实为华胥氏东迁至肥沃的黄河中游平原后的一个聚居地。
“《逸周书.史记解》载:‘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注:‘华氏亦古诸侯也。’华氏已亡,当系和夏朝一同被商汤所灭。
“后商朝封其亲族子姓于此,称华子国。《路氏·国名纪丁》
载:·华,华子国,郑十邑有华’(郑,即周时所封今华县为郑国一著者注)。
“周武王灭商时,华子国因系商之亲族,也被周所灭。商为东夷族,故华子国人称华夷。
“1956年6月,陕西蓝田寺坡村北道沟出土周懿王时的青铜器《询簋》,铭文有‘华夷……’,铭文记载周懿王赐其亲族询的礼物和奴隶中就有华夷,即子姓华子国之后裔。
“周幽王时,郑国东迁至新郑(即现河南新郑一著者注),其十邑中有华邑。
“《水经.洧水注》载黄水‘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日: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
与华县一山之隔的蓝田县,现有华胥乡、华胥陵、华胥河、姜湾、姜水岩等地名。
《逸周书》中所指的“华氏以亡”,已是远离仰韶时的华族,是指华族在华县(即郑地)的支脉后人,仍坚持华的名号,因种种原因而消亡了。
当然,一个曾经庞大的华族群,不会突然从历史上消失的,故有华子国、华夷、华邑、华等等支脉续存,并作为国号、国名。
据何光岳考证,随着华胥氏华族族群的四方迁移流散,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山名、河水名、地名。如华山、华阴、华阳、华亭、华陂、华陂镇、华阳河、华容县、华坊街、华塘铺、华封、华埠镇、华泾港、华亭谷、华墅、华邑、华水、华州、华原、华东等等。
其姓氏后人历代也有记载。
据《稀姓录》、《氏族典》、《姓苑》等书记载,华姓氏族后人多有出现。例如周时的华元、华亥、华臣、华周、华督、华耦、华孟姬、华费遂等。
秦时的华母伤;汉时的华佗、华孟、华松、华凇、华母害等。今人知道的如花木兰、华子良、华国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