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今渭南地区境内仍设同州和华州,兼有西安府之渭南县、富平县。同州辖朝邑、邰阳、韩城、澄城、白水5县,华州辖华阴、蒲城2县。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为府,并于附廓置大荔县,华州降为散州,与所辖县一并归属同州府。全区境内l府I l县I州,下设40乡428里。其后,部分县政区时有变动,有的为乡、保制,有的为乡、村制,有的为运、里制等。
大荔县。清初,大荔县仍为同州直辖地,设3乡34里。雍正十三年(1735)设大荔县,乾隆时接收潼关厅1卫、西安2卫,编为6个军里,连原34民里,共40里。道光年间实行乡、村制,设8乡291村。东乡辖28村,东南乡辖14村,西乡辖81村,西北乡辖20村,南乡辖34村,西南乡辖18村,北乡辖75村,东北乡辖21村。咸丰年间实行保甲制,全县划编为42保329甲。
渭南县。清代,渭南县县下仍设4乡56里,只是将下渭乡4里划归神川乡,4乡各辖14里。
华州。清初,华州直隶地下分4乡41里。降为散州后,于乾隆初对乡、里进行调整,分4乡42里。将相乡辖11里,孝悌乡辖12里,仁义乡辖11里,丰原乡辖8里。
华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华阴县东部置潼关县。华阴县下设28里。
潼关县(厅)。清雍正四年(1726)以满城西门外为界,分华阴县东部置潼关县。县以下设潼关城、东乡、东南乡、西乡、西南乡。除潼关城外,其余4乡均袭军屯制,乡下辖屯,共辖43屯。4乡及所辖各屯分布于阌乡县和华阴县境内。在阌乡县境内有东乡、东南乡。东乡辖l4屯,东南乡辖9屯。在华阴县境内有西乡、西南乡。西乡辖13屯,西南乡辖7屯。潼关城辖西街、南街、北街、南北街、东街。乾隆十二年(1747)裁县升厅,所辖乡、屯仍归于厅辖。
朝邑县。清初,朝邑县设3乡34里,顺治中废乡实行运、里制。每运辖12里,共辖36里。乾隆时改为路、村制,全县分5路181村。东路领18村,西路领24村,东北路领51村,南路领51村,西北路领37村。同治年问又实行局、村制,全县分l4个巡警局,辖1城8镇229村。即:中局辖1城21村,大庆关局辖1镇5村,伯士局辖1镇28村,饶益局辖1镇9村,两宜局辖1镇l9村,安良局辖1镇,永清局辖12村,乌牛局辖22村,大定局辖15村,韦林局辖1镇18村,安仁局辖1镇48村,永定局辖3村,双泉局辖1镇18村,饮至局辖1 1村。
蒲城县。清初,蒲城县设4乡55里。乾隆时缩为54里。光绪时因招来湖北、河南等省大量移民开垦荒地,遂于十五年(1889)在4乡编立8图,即翔鸾乡编立4图,龙乐乡编立2图,吕原乡编立1图,贤相乡编立1图。全县4乡共辖54里、8图。光绪三十一年(1905)实行乡、联制,在原4乡的基础上,把全县划分为98联,以序数为名。翔鸾乡辖23联,龙乐乡辖25联,吕原乡辖25联,贤相乡辖25联。
澄城县。清代,澄城县设东、南、西、北4乡,辖40里。东乡辖10里,南乡辖10里,西乡辖10里,北乡辖10里。
白水县。清初,白水县设3乡20里。令宾乡辖5里,长宁乡辖6里,云庆乡辖7里。另附廓有2里。乾隆时调整乡、里,设3乡16里。
邰阳县。清代,邰阳县沿用明制,设4乡44里。西河乡辖14里,万安乡辖10里,仙宫乡辖10里,长丰乡辖10里。
韩城县。清初,韩城县设4乡36里。乾隆时改为18里。后又改行乡、保制。嘉庆年间全县设东、西、南、北及城内5乡,辖80保。光绪年问,又复行乡、里制,全县划编为4乡28里。山觌乡辖7里,德津乡辖7里,沃壤乡辖7里,梁下乡辖7里。城内分十区,每区一坊。
富平县。清初,富平县沿用乡、里制。乾隆初改行乡、联制,全县设东、西、南、北、东北5乡,辖85联。光绪年间扩编为105联,以序数为名。城中1联,东乡辖22联,西乡辖l8联,南乡辖7联,北乡辖28联,东北乡辖29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