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过境、入境河流主要有黄河、渭河和洛河,均属黄河水系。过境地表客水和入境地表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38.9立方米,其中区属流量为273.9立方米。
黄河依左纵流
黄河自北向南,从渭南市辖区内的韩城市独泉乡康家岭东侧的老洼坳入境,途经合阳、大荔、潼关三县,至潼关港口镇花园处,接纳渭、洛河水后向东急转,在沙坡村出境。区内流程132.5公里,入境流经24公里。于禹门口出山陕峡谷,沿西南20度至潼关。在禹门口以上,黄河穿行于宽仅l00米左右的峡谷之中。禹门口以下河槽骤宽,形成4-10公里的漫滩河谷。先流经黄土台塬河段,两岸高出河床50-200余米,成为切人黄土台塬的谷内式河道。自合阳县东王乡以下,流经汾渭阶地平原河段,河面更为宽阔,水面比降自上而下约为0.6--3‰。这一段河流具有比降陡,流速大,洪水猛涨猛落,河型散乱,河道宽而浅,主槽不断移位,河心多沙洲等特征,是典型的淤积游荡性河流。由于河面宽浅,河道淤积十分严重,以大荔县境古大庆关河床高程为准,自唐代至今,河床增高达30多米,以至大庆关和蒲津桥均埋人河底。三门峡水库蓄水以来,自1960--1985年共淤积泥沙21.8亿吨,占潼关以上总淤积量的66.5%,淤积末端已达到合阳县太里以上,距潼关74公里。该河段在流量10000立方米/秒左右,含沙量为600公斤/秒,大水丰沙条件下,常发生揭底现象,河床冲刷2-9米,影响范围达l00多公里。伴随揭底,经常发生河道移动和同流量水位下降问题。
从历史上看,禹门口以下的黄河,特别是大荔段,河道屡经变迁。夏商时期,河势基本稳定,长期流经山西永济首阳山下。到隋朝初期,河道一度西迁,夺洛人河。到唐朝初期,河又绕蒲津关流过,洛河复人渭河。唐代以后,河床逐渐淤积,水位抬高,致使河水泛滥西侵。北宋熙宁四年(1071),黄河决堤而溃,夺洛会渭。金至元代,黄河始终流经朝邑。元至清代,河床淤积抬高,泛滥更为严重。清代300年间,黄、洛改道达十次之多。近50年来,黄河相对稳定在永济故道,近年来更加浅流漫滩泛滥,河道西移达4一5公里。
据黄河龙门站测量记载,龙门多年平均水位为海拔378-379米,潼关平均水位为325米左右。龙门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1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331亿立方米,其中渭南地区占l65亿立方米。最大年份为539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为l92亿立方米(1969年)。延续四个月最大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