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位于渭南区以东,南接洛南县、蓝田县,北邻大荔县,东连华阴市,西毗渭南市。面积1127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32275人,辖8镇11乡。
华县以境内有少华山而名。商建有彤国,西周建有郑国,春秋时置郑县,北魏置华山郡、东雍州,西魏置华州,民国2年(1913)撤州设县。地势南高北仰,南部为华山山地,北部为渭河平原,中间系山前洪积扇和黄土台原。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3.4度,降水量586.1毫米。境内河流除渭河沿北缘东流外,文峪河、蒿坪川等南流人南洛河,赤水、遇仙、石堤、罗纹、沟峪、方山6条河流,北流人渭河。林地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32.5%。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钼、铁等,其中金堆城钼矿,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居全国之冠。
华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1990年农业总产值7365万元,粮食总产98407吨,棉花总产2787吨,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此外还有赤水大葱、东赵白菜和沿渭河的山药闻名遐迩。
华县的工业已形成以建材、冶金、机械、纺织、电子、化工、食品、森工、造纸、轧钢、服装为主的生产体系。1990年辖区工业总产值32452万元。华县的交通也很发达,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西潼公路和县乡公路形成网络历史名人有唐大将郭子仪。名胜古迹有渭华起义纪念馆等。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今华县柳枝镇元君庙、泉护村、杏林镇老官台等地已经出现了氏族村落。
西周时,今县境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为郑国。郑桓公居稢林(又称咸林),后迁至拾(稢林在今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前773),郑桓公徙其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周平王二年(前769),郑国东迁。
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
战国时,郑县属秦国。
秦朝时,郑县属内史管辖,县治在今县境以北。
西汉时,郑县属京兆尹,县治在今县境北。同时,今县境内还有两个县:一名沈阳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多里处;一名武城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十多里处。沈阳县和武城县属左冯翊管辖。
东汉间,废沈阳和武城县。郑县属京兆尹。
三国曹魏和西晋时,郑县均隶属于雍州京兆郡。
十六国时期,郑县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国。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于郑县设华山郡,上属泰州(治所在蒲坂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太和十一年(487),郑国属华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城北)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北魏又在郑县设东雍州。郑县改隶东雍州华山郡,州、郡治所都在郑县。华山郡领郑县、华阴、敷西(治所在今华阴夫水镇)、夏阳(治所在今韩城市西)、邰阳(今合阳县)5县,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
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北周时,郑县仍属华州华山郡,治所移于今县西南。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割同州下邦(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鄞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祜三年(906)又改为华州。唐时,郑县治所在今县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年(765)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邦。后周显德三年(956),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邦、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并郑县人华州,郑县建制撤销,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洛南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改洛南隶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前,华州属陕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三县。乾隆元年(1736)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二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l949年解放后,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l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l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口l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1995年5月地改市后,属渭南市管辖。
华县县城是在古代华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据旧志载,唐朝永泰元年(765),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在今县城一带建华州城。元朝至正年间(134lq68),又在西北方向增拓一隅。元朝时州城周长3.5公里,城高约8米多。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城垣坍塌不堪,地震后到任的知州米茹予以重修,新建的州城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后在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多次重葺。清乾隆六年(1741)后的华州城周长约4公里多。
清同治七年(1868),知州王赞襄因老城寥廓,年久失修,难以守御,于老城东南隅另筑一新城。新筑西、北城垣l296米,高6至13米不等,基宽8.3米,顶宽5米。新城南门仍为原老城南门,另辟西门和北门。清光绪元年(1875)又增修东门,新城之长,东为767.6米,南为333.2米,西为600.5米,北为693.25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垣被废弃,现仅存200米(咸林中学北墙)。解放以后,县城城区大为扩展。到2002年底,新建了子仪大街、十里工业长廊、南门广场华州路、西关街。新建城区道路l5条,全长l6公里,形成县城三纵六横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