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陕西省新崛起的能源工业基地。位于陕西省东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乡宁、洞津、万荣县相望,西同黄龙县毗连,南接合阳县,北邻宜川县。面积1621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40665人,辖5镇14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韩城历史悠久。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战国时,秦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韩城县。1984年元月改为韩城市,1985年列为陕西省对外开放城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以山地为主,东南则为川原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3.7℃,降水量550毫米。境内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并有凿开河、盘河、滤水、芝水等4条支流,注人黄河。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炭,已探明储量27亿吨以上,此外还有石灰石、铁、磷、铝等。
韩城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耕地47.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l8.44万亩。主产小麦、棉花。1990年农业总产值8428万元。
粮食总产量97003吨,棉花总产量2116吨。林业发展迅速,森林覆盖率已达27.6%,特别是经济林花椒、核桃、板栗、柿子等大幅度发展,大红袍花椒,l990年总产量135万公斤,成为陕西省花椒最集中产区之一。
韩城市的工业以煤炭、电力为龙头,带动焦化、冶金、建材、机械、饮料及食品工业的发展。1990年有全国统配煤矿5个,乡镇煤矿250个,火电厂3座,辖区工业总产值43023万元。
韩城市交通便利,侯西铁路、西韩公路纵穿全境,禹门口铁路、公路、铁索三桥并架,是连接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著名历史人物有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北宋参知政事张异、清代东阁大学士王杰。名胜古迹有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文庙学宫、烈士陵园、魏长城等。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城”的记载。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侯、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属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古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秦与晋惠公夷吾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前617),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少梁城属魏。威烈王十四年(前412),魏攻战繁庞(城址在今(韩城东南),秦城移籍姑(在韩城城北三十五里处)。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02),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座,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秦与魏战六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干,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进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踞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坚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帝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为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 将西韩州迁驻于韩城县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4)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时,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龙门履水人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辛右三年(1215)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至元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到今县城西北20公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城迁回今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清初沿于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商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韩城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l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l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及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15日恢复原建制,属渭南专区。1972年3月专区改名地区,韩城仍为辖区。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l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l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
韩城是关中盆地东陲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唐武德八年(625)设治开始,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和店铺。
城区位于山区与川原区相接处的濂水下游。解放后,经过几十年建设,城市内五个小区已初具规模。五个小区即:
金城区(即老城区)。为原县治所在地,解放前称金城镇南临潆水,西依象山,东、北两面为高原。城内建有县署、谯楼、学宫、尊经阁、龙门书院、城隍庙、庆善寺、五楼五营、园觉寺、乐楼以及大小庙宇数十处,琉璃彩饰,金碧辉煌,重檐叠屋,结构严谨。原有南北街和西街,据明万历《韩城县志》记载:“南门达北门,街阔而端,东门达西门,巷修而蛇。”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城区有烟户1929户,7573人。光绪年间,“城中有贯南北为市,唯中街最繁华,北街较南街尚富,西街则是小店、古董、零星之商,两边店铺接檐,并翻修街道280余丈,用石条铺了路面。”民国三十六年(1947),居民达2406户,ll230人。解放后,先后拓宽整修全部街巷。至l986年,金城区街道共5条,即金城大街、西街、书院街、草市街、北关新街。大小巷道72条,大巷主要有隍庙巷、高家巷、贾家巷、陈家巷、北关东街、城北巷、强家巷、学巷、新街巷、箔子巷、吴家巷等。街巷路面均用混凝土、沥清或水泥予制块铺设。
市中心区。又称新城区,位于金城区以北,南自陵园坡上,北至火车站,西起西禹公路,东至董村,总面积为2.99平方公里。1970年底,西韩铁路建成通车后开始兴建,至1989年已建成南北走向的龙门、黄河两条大街、人民路和东西走向的普照路、状元路、太史路、金塔路、乔南路。
象山区。位于金城区和中心区以西,象山脚下。东起西环城路,西至西韩铁路濂水大桥,南临澡水河,北靠姚庄村,象山路贯穿其中。路西端为韩城矿务局机关所在地和居民区。驻在这个区的单位,还有矿务局中学、薜峰水库灌区管理处、象山中学、矿务局建筑安装工程处、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矿务局医院、l31煤田地质勘探队等。
竹园区。位于象山区以西,潆水川道的竹园村。1975年,象山煤矿在此建成投产。1977年,西北电管局又在此建成韩城发电厂,韩宜公路由此通过。
苏山区。位于中心区西北的苏山脚下。区内有南北走向的公路,驻区单位有矿务局总机厂、马沟渠煤矿、市水泥厂、陕西韩城水泥厂、矿务局第一中学、机修厂职工子弟学校、矿务局汽车修配厂、木材加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综合厂、市建筑工程队、象山轧钢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