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摘与经销
油桐树一般4月开花,9月中旬果实开始成熟,10月进入最佳丰油期,是采摘的最佳时机。大部分地方采收桐果沿用古老的方式,用竹竿和木棍打落桐果拣收、晾晒、去壳收籽。桐籽的含油率,以汉水为界分南、北两区,北区高于南区。北区桐树开花结果早,籽饱满,兼之榨油多采用火炕桐籽,出油率在28%左右,含水量小,油色金黄或黄色,质量好。南区桐树,开花结果晚,出油率低于北山桐,含水量稍大,油色浅黄,质量稍次。
明末清初,晾干的桐籽,大部分被小商贩或榨油作坊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民国时期,油坊主到产桐区农民家里采取预付货款、赊销货物等办法收购。建国初期,主要靠私商收购,直到公私合营后,才把桐籽定为二类统购统销产品,以粮食部门经营为主,实行统一收购,计划调拨,严禁私人倒卖贩运。1978年开始,实行以供销社为主的多渠道经营。80年代中期,国家放开桐籽的经营权限,议购议销,多渠道经营。
二、加工与包装
1911年之前,主要采用木制榨机,土法加工。产桐区油坊遍布。旬阳县蜀河、双河,安康县吉河,汉阴县旋涡、蒲溪,白河县中厂、西沟等地都是当时有名的桐油加工和集散地。建国后,还保留了部分土榨机,到80年代才开始引进机械榨油机,榨油水平大大提高。
清末桐油多采用木桶装运。由于成本高,就利用当地廉价的竹或藤编制成下方上锥口圆,底四角垫棕丝或棕片,内糊皮纸或油纸的油篓来装桐油,一般每篓装桐油50公斤,这种包装价廉,质轻不漏,好运输。抗战前夕桐油外销量增大,各主产区集镇油篓加工业相当繁荣。安康城关有十多家油篓加工作坊,七八家油篓经营铺。建国后,多用铁皮圆柱桶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