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林
野生漆树历来靠“鸟食风播,飞籽成林”,天然生成,自然更新。在封建时代经营者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优良品种选育和育苗造林活动。据平利牛王沟《禁碑》记载,清末已利用漆根育苗,并外运出售。积累了丰富的漆树品种资源和不少速生、高产、优质人工漆林。民国期间,兵连祸接,生漆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民国30年(1941),民国政府陕西省农业改进厅对陕南生漆生产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漆业之改进意见”,但未实施。民国33年(1944),民国政府为配合军事需要,培植经济林和国防林,曾通令安康、平利、岚皋、镇坪、宁陕五县,“培植漆树区域”,亦为一纸空文。
50年代初,地、县林业机构大规模营造漆林,先后把岚皋、平利等县建成全国生漆基地县和科学实验基地县。70年代中期,岚皋、平利、安康县年年都在春、秋两季组织大规模漆树育苗、造林活动。40年间全区筹资300多万元,用于无偿育苗造林。在平利吉阳区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漆树品种园”,为全地区和全国提供优质漆苗,同时推广无性繁殖育苗,以及密植、宽带、混交速生等营林技术。
二、资源管护
建国前,安康地区漆树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对漆树实行严厉的管护措施,对毁伤漆树者施以肉体凌辱和行政、法律制裁。据平利牛王沟《禁碑》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漆子漆根,所下漆秧,不得强打私挖;禁明拣柘薪,暗伐漆树……”建国后,政府建立护林组织,科学务漆,落实责任制,抚育、改造荒芜漆林,更新衰老漆树,补植密栽,做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三、植保
1976~1981年全区对漆树病虫害进行了普查和防治实验,摸清了安康全区的漆树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毛粘病、蚜虫、漆叶甲、金什虫、地老虎等。采用人工捕杀、药物喷洒、病部剔除等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