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时期,安康地区就有原始农业。建国前,因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低劣,栽培技术陈旧等原因,农村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47.5公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5.5公斤,户均饲养生猪0.79头。建国后,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农机具,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在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1989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1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提高到309.5公斤,户均饲养生猪2.3头,农民人均经济收入299.69元。但由于农业基础脆弱,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区10个县(市)中,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4个,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6个,共有4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是安康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