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构造
安康地区横跨秦岭地槽褶皱系和西南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石泉饶峰—紫阳麻柳坝—镇坪钟宝区域性断裂为界,其北侧属秦岭地槽褶皱系,其南侧为扬子准地台区,均属一级构造单元。秦岭地槽褶皱系划分为北部加里东褶皱带、中部海西—印支褶皱带及南部加里东褶皱带。北带与中带以沙沟断裂划分,中带和南带以凤凰山—牛山复背斜为界。其南部是扬子准地台北缘大巴山弧形过渡带的一部分。因此,安康地区的构造,北部为东西向构造带,南部为北西向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
一、北部东西向构造带
分布于宁陕—旬阳一线以北,形成复式褶皱和压性断裂,并控制岩体和盆地。构造带始于震旦纪,后期有反复活动,现代仍有表现。
1.沙沟断裂以北为加里东纬向构造带,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石变质深,导致构造复杂,属下古生代褶皱带。
2.宁陕北和沙沟断裂南,是由震旦—泥盆系组成的复式褶皱带,由沙沟复向斜和冷水沟复背斜,以及新场复向斜和旬阳坝复背斜等构成。
3.宁陕以南古生代地层中,有东西向断裂束,属区域性深断裂,具有压扭性。因形成较早而被北北西向断裂切割。沿断裂东西向有岩体和岩脉产出。
4.旬阳以北的志留—石炭系地层中,发育西北北—南东东向褶皱断裂构造。即公馆—双河短轴背斜和羊山短轴向斜,向西分支,向东至白河一带轴线向东南偏转。断裂有康坪—洛河、公馆—磨沟口、羊山等。在褶皱轴部及其两侧,多被北西或南东向断裂切割。
二、南部北西向构造带
分布于石泉县银杏坝—旬阳以南、石泉县喜河—麻柳坝断裂以东,镇坪县钟宝断裂以北的广大地域,包括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大部和海西—印支褶皱带的南缘及南部加里东褶皱带。
(一)褶皱区
因受震旦纪地层隆起的影响和后期巴山弧形构造的作用,使北西向构造带产生蛇形弯曲。靠近麻柳坝断裂转为北北西向,至凤凰山—牛山和平利—轿顶山之间构造带近东西向。
以红椿坝—曾家坝断裂为界,其北为宁陕—旬阳南的叶坪复向斜、凤凰山—平利复背斜,其南为高滩—兵房街复向斜,褶皱属于密线形,轴向相互平行。以汉水—獐子坪的北西隆起为界,把向斜分为两部分,向西和向东倾伏,在钟宝断裂一带大多向西北倾伏,受麻柳坝断裂的影响而向西南凸出,次一级褶皱紧密。
(二)断裂
1.在叶坪褶皱区内,有旬阳吕河—白河茅坪断裂,与褶皱构造走向一致。
2.凤凰山—平利褶皱区内,发育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其中较大的有月河、石庙河—坝河、双河—小田坝—任家垭、火石岩、蒿坪—徐家坝、炮台梁—小道河、观音桥—花坝、杨家坝—龙洞坝、长沙铺—平利、洛河—广佛等断裂。月河断裂切割第三纪地层,在新生代又有复活,形成石泉—安康盆地和黄洋河中坝及平利的盆地。
3.高滩—兵房街褶皱区有红椿坝—曾家坝断裂、小河口—太极渡断裂,以及铁佛平行逆断裂等等。
三、北东向构造带在宁陕以北的地域较为明显,其余分布零散。
(一)褶皱
1.火地塘以东的向斜。
2.菩萨店—宁陕、平利—摩天岭隆起,旬阳—洛河拗陷,月河盆地中分割盆地的高梁铺隆起和铁岭关隆起,以及第三纪地层等,一般呈北西向分布。
(二)断裂
在宁陕东江口和宁陕岩基附近分布的地层,产生与基岩大致平行的褶皱与断裂。在岩体之间发育着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使不同地层和岩体分开。
四、巴山弧形构造带
在石泉县饶峰—麻柳坝—镇坪县钟宝区域性断裂,西端收敛,东端形成散开的扇状弧形构造。属安康地区的仅是部分地段。
1.大断裂以东为紧密线状褶皱,以西的构造线向北移,交角为15°,属弧形构造带的内带。在大断裂以西,构造线与断裂方向一致。在大断裂中有一系列的逆冲断裂、挤压带,宽数百米,称巴山弧状过渡带。
2.在镇坪钟宝附近向东西向延伸,有强烈的糜糜岩化,北侧向南逆冲,南侧发育一系列紧密线状褶皱与逆冲,属扬子准地台“山”字型构造两翼反射弧。
五、新构造运动
系指上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与地貌的改造、水系的演变、地震的活动等均有密切的制约关系。安康地区在燕山运动中山川大势已基本形成,而新构造运动是在已经刚化的地壳上发生的,在古构造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大断裂复活与脉状上升。而褶皱表现不明显,对地貌影响不大,局部地段隆起与拗陷使一些河谷水系的个别地段发生迁移。
由于控制盆地的断裂两侧差异性升降运动,导致盆地内的水系发育不对称。如月河南侧的支流短且直,坡陡流急,而北侧支流长而缓。
大断裂一般表现为张性复活,上盘下降使老第三纪盆地扩大,新生代沉积则集中于断陷盆地中。除大断裂复活外,还有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新断裂。安康县七里沟右侧银花沟内,下更新统沙砾层中有两条张性断裂,与此类似的张性断裂在恒口以北上更新统亦有发现。因此,脉状上升是安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纪时期,地壳间歇性上升,形成1~4级阶地。在月河盆地中因断裂呈张性复活,南侧上升,北侧下降,形成第三纪地层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六、区域构造变迁
石泉县喜河—麻柳—镇坪县钟宝大断裂两侧的不同的一级构造单元,其构造变迁各不相同。
(一)断裂东北侧地区
老地层为下震旦世的郧西群。从上震旦世初期,本区属沉降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受吕梁运动影响,发生强烈海底火山喷发活动,形成郧西群和耀岭河群。火山喷发停止后,地壳略有上升,经短期剥蚀,海水由浅变深,沉积了一套泥质碳酸盐质海相建造。震旦纪末,地壳上升,海水退出,缺少晚震旦纪后期地层。下寒武世,地壳下降,大量海水侵入,除凤凰山、牛山、轿顶山呈弧岛状露出海面外,其他地域皆为海洋。初期,沉积多为陆源物质及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海水稳定的还原条件;后期,地壳继续下降,海水逐渐加深,炭质和泥质沉积物逐渐为碳酸盐质所代替。寒武纪末期,海水变浅,为泥质和碎屑沉积。凤凰山隆起构成东西向隆起带,分隔本区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不同沉积建造,一直到志留纪初期。
在此带北侧广大地区,下奥陶世在上寒武世地层之上连续沉积以泥质为主的浅海相沉积岩。凤凰山隆起以南,奥陶纪地层抬升幅度不大,沉积碳酸盐岩。在中奥陶纪地壳强烈上升,地表处于侵蚀阶段,形成与下志留统间的不整合接触。在北部边界地域的北秦岭东西向构造带褶皱隆起,南秦岭北西向构造如红椿坝—曾家坝大断裂也已显现。上述运动属加里东运动。
志留纪初,又开始大规模海侵,表现在下志留统普遍超覆寒武和下奥陶统。地壳运动区域性差异明显。在石泉—白河一带,沉降急剧,海水范围扩大,伴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以凝灰集块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凤凰山—牛山隆起、平利—轿顶山隆起继续上升,隆起带两侧处于浅海陆源相沉积,两侧岩性亦有差异。南侧沉积物为笔石页岩、沙质页岩、泥灰岩互层;北侧沉积为很厚的碎屑岩、炭质硅质岩夹薄层灰岩。宁陕以北,下志留世属浅海相。中志留世海水退出,使全区缺失上志留世地层。受志留纪后期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凤凰山—牛山以南广大地区褶皱隆起,伴随一系列断裂的发生,沿断裂有基性、超基性、中性岩侵入及喷出。加里东运动后,中部叶坪、羊山一带发生强烈拗陷,形成狭长海槽,沉积了泥盆纪和石炭纪地层。宁陕以北经加里东运动褶皱隆起,下部古生代地层经一段时间侵蚀后,泥盆纪又遭海水侵入。因海槽内沉降幅度不同,形成中部凸起(冷水沟一带),两侧凹陷的特殊地形。三叠纪晚期,本区全部褶皱隆起,发生广泛的岩浆活动,形成大小不等的侵入岩体。在中生代的山间断陷盆地沉积砂岩层,如宁陕沙沟和紫阳两盆地。白垩纪晚期的构造运动,月河断裂开始张性复活,逐渐形成新生代构造盆地。这次活动奠定了现代构造轮廓,到第四纪初,现代山川大势业已定局。
第三纪时期,断陷盆地堆积河湖相地层。因气候干燥和地势差异,侵蚀与剥蚀强烈。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第三纪地层抬升倾斜,形成单斜构造。
新生代地壳主要以间歇性上升为其特点,详见新构造运动。
(二)西部及南部边界地区
主要指巴山弧形构造区。早震旦世与秦岭海相连,沉积环境相同。到晚震旦世,地壳强烈下陷,海水不断加深,沉积了一套由有机质、炭质、硅质、泥质、钙质形成的地层。到早、中寒武世,随着秦岭的下降,这一带又与秦岭连成一片海域。上寒武世一度露出海面,遭受剥蚀。奥陶志留纪晚期石泉饶峰—喜河以西地区,在扬子准地台与南秦岭接壤地带形成南北向隆起带,缺失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麻柳及钟宝以南仍处于浅海沉积环境。经加里东运动,大巴山弧形构造进一步加强。上古生代初,本带又开始不均匀的沉降运动,至上泥盆纪,地壳震荡运动频繁,泥沙混杂。石炭纪海水逐渐加深,到中石炭世地壳上升,海盆缩小,气候干燥,海水大量蒸发,发生卤化,形成白色白云岩夹砂岩、页岩。上石炭世气候进一步干燥,形成浅海相紫红色砂页岩。后来,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形成上石炭世与下二叠世平行不整合接触。下二叠世沉降为海洋,上二叠世地壳又上升,并处于滨海地带,沉积为泥、沙、炭质的岩层,生物繁盛,有大量菊石化石。早三叠世地壳又沉降,使二、三叠纪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初,海水向北侵漫,为浅海沉积环境。三叠纪末,海水退出,结束该地区海侵历史。侏罗世末燕山运动使震旦纪地层至中生代地层强烈扭压,形成一系列呈弧形弯曲的紧密型线状褶皱,伴有新断裂产生及老断裂复活。经过燕山运动,形成弧形构造骨架,从而奠定了本区今日山川大势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