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秦岭印支褶皱带和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组成。由于在漫长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剧烈,褶皱与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广泛,形成了沉积岩厚度变化巨大,侵入岩(岩浆岩)广泛发育,变质岩分布普遍的复杂的构造体系,形成了较为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层
安康地区横跨秦岭和扬子两个一级的综合地层区。以石泉饶峰—紫阳麻柳坝—镇坪钟宝的区域性断裂为界,其东侧和北侧属秦岭地层区,西侧和南侧为扬子地台区西北隅。
根据区域断裂,将秦岭、扬子两个一级综合地层区划分为分区,依据生物化石、层位和岩性,将分区又划分为小区。即:
一、震旦系(Z)
(一)秦岭地层区
徽县—旬阳分区划分上下两统;在岚皋—竹溪分区中,因岩性标志及古生物依据不足而未划分。
1.下震旦统
(1)郧西群
属一套海相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沉积岩。出露厚度596~3462米。
(2)辉岭河群
平行不整合于郧西群之上。由一套基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夹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部分地段夹沉积岩。厚1600米。
(3)未划分下震旦统
由一套陆源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可见厚度1200~1300米。与上震旦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震旦统
(1)陡山沱组
下段为片岩与大理岩互层,上段为大理岩。厚20~50米。
(2)灯影组
与陡山沱组呈整合接触。主要由白云岩组成。在宁陕冷水沟一带仅见少部分。厚200米。
3.未划分上震旦统
由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厚42~626米。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在司上—鸡心岭小区的紫阳和镇坪南端。
1.未划分的下震旦统
分布在紫阳麻柳坝一带。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厚800~1000米。
2.上震旦统
分布在紫阳紫黄一带,缺灯影组。由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厚290~800米。
二、前奥陶—秦岭群(Ano)
仅在秦岭地层区出露,分布在宁陕广货街及其西部。由复杂的岩石组成,其原岩不清。复杂的岩石是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厚度大于1000米。
三、寒武系(∈)
(一)秦岭地层区
分布在徽县—旬阳分区,除宁陕江口有生物化石外,其它层位未发现生物化石。在岚皋—竹溪分区中,以红椿坝断裂为界,划分为高滩—兵房街和紫阳—平利两个小区,并均含生物化石。
1.徽县—旬阳分区
分布在宁陕—安康牛山复背斜北翼。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为碳酸盐岩夹泥质岩,含三叶虫等化石。厚15~142米。该层位向白河方向为含炭硅质岩、片岩夹灰岩。厚500~1056米。
2.岚皋—竹溪分区
与下震旦统呈不整合接触。厚42~626米。
(1)高滩—兵房街小区
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厚226米。
(2)紫阳—平利小区
由板岩夹灰岩组成。厚400米。
(3)未划分寒武系
分布于汉阴—安康,与耀岭河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主要由片岩夹变质凝灰岩、硅质岩和灰岩组成。厚50~200米。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于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以南和以西,与上震旦统呈整合接触。
该地层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依此划分下、中、上统。
1.下统划分为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和石龙洞组。主要由碳酸盐岩、页岩和粉砂岩组成。
2.中统覃家庙群是由泥质岩、粉砂岩夹碳酸盐岩组成。
3.上统三游洞群,由含镁质碳酸盐岩组成。
上述地层总厚度在1000米以上。
四、奥陶系(O)
(一)秦岭地层区
分布于徽县—旬阳和岚皋—平利两个分区内。即月河断裂以南和饶峰—红椿坝—钟宝断裂东侧和北侧。地层发育不全,缺上统。与寒武纪地层呈整合接触。
该地层在红椿坝—曾家坝断裂以北的下统未划分,统称焕古滩群,下部为炭质板岩,上部为含炭千枚岩、板岩。厚1000米以上。
在红椿坝—曾家坝断裂以南,划分下统任河组,上统权河口组。任河组由板岩、灰岩组成,含生物化石。厚500~900米,但在花里一带增厚到1478米。权河口组整合于任河组之上,其下部为炭质板岩,上部为砂质板岩,含生物化石。厚97~237米。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于紫阳紫黄一带,含三叶虫化石。与寒武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下统金鸡湾组
由砂岩夹灰岩组成,局部夹钙质砂岩。厚11.5~21米。
2.上统“五峰”组
由炭、硅质岩组成。厚12.35~46.22米。
五、志留系(S)
分布于秦岭地层区的岚皋—竹溪和徽县—旬阳两个分区。
(一)岚皋—竹溪分区
1.高滩—兵房街小区
分布红椿坝断裂以南,出露中、下统,局部被侏罗纪地层所覆盖,与奥陶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下统
由斑鸠关组、陡山沟组、吴峡沟组所组成,属—套砂岩和板岩,其中陡山沟组局部有火山碎屑岩;吴峡沟组局部含炭质和硅质。该统含丰富的生物化石,斑鸠关组厚度235~570米,后两组在断裂南侧厚度为285~350米,北侧厚度为930~1841米。
(2)中统
由安坪梁组和白崖组组成,属同期异相沉积的一套碳盐岩夹砂泥岩,厚43.2~72米。
2.紫阳—平利小区
分布红椿坝断裂以北,仅出露中、下统,与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统
划分为大贵组和梅子垭组。大贵组以炭质板岩和硅质岩为主,夹石煤和粉砂岩,厚190~555米,在焕古滩一带增至1594米。梅子垭组含化石较少,由一套板岩夹砂岩、灰岩组成,厚250~2420米。
(2)中统
在平利黑龙沟和魏汝以北,属竹溪群。由含生物化石的板岩夹砂岩组成,厚186~880米。
(二)徽县一旬阳分区
分布石泉两河、安康县以北、宁陕旬阳坝等地,与下覆地层整合接触,但在牛山一带超覆寒武纪地层之上。
1.下统
由含生物化石的炭泥质岩、碎屑岩组成,其中夹硅质岩和碳酸盐岩。厚3581~5527米。
2.中统
含生物化石,以杂色千枚岩和少量砂岩组成。厚度大于1800米。
六、泥盆系(D)
(一)秦岭地层区
分布于徽县—旬阳分区以北的广大地域,与志留系纪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与下石炭纪地层呈整合接触。
1.下统
分为西岔河组和公馆组,在安康傅家河缺失下统。该统主要由含生物化石的碎屑岩并逐步过渡为厚层的白云岩。厚60~1833米。
2.中统
划分为石家沟组和大枫沟组、杨岭沟组。该统由一套含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粘土岩组成,厚2024~4211米。但在宁陕沙沟和江口一带为牛耳川组的碎屑岩夹灰岩,在池河沟组是砂板岩夹灰岩,青石垭组以碎屑岩为主。在江口—旬阳坝又划分为王家楞组和古道岭组,其中王家楞组为片岩、砂岩组成,夹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总厚1000~4280米。
3.上统
划分为铁山群。该群划分为冷水沟组和南羊山组。由含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夹砂质岩石组成,厚430~1167米。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于石泉老渔坝一带,与石炭纪地层为整合接触,与寒武纪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地层在本区内出露中统。
本统划分为三岔沟组和蟠龙山组,其中三岔沟组由含植物化石的砂岩、页岩、砾岩组成,厚8.5~35米。蟠龙山组由含动物化石的页岩夹灰岩组成,厚29~280米。
七、石炭系(C)
(一)秦岭地层区
分布于徽县—旬阳分区。按化石划分较细。
1.下统
划分为袁家沟组和四峡口组,属海相—滨海相沉积,是一套碳酸盐岩夹页岩(片岩)和两条隧石带和结核的灰岩、陆相碎屑岩。厚度小于1000米。
2.中统
划分为逍遥子组,是含生物化石的碎屑岩,厚216~439米。
3.上统
划分为羊山组,是含蜓科化石的厚层块状灰岩,厚200米。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于石泉后柳—汉阴的汉阳一带。由含珊瑚等化石的岩石组成。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
1.下统
划分为岩关组和大塘组,属一套碳酸盐岩、泥岩或粉砂岩。厚45~236米。
2.中统
划分为黄龙组,以灰岩为主,底部为砾岩和少量白云岩。厚95米。
3.上统
划分为马坪组,由一套灰岩夹泥岩和砂岩组成,厚50~113米。
八、二叠系(P)
分布于扬子地层区的司上—鸡心岭小区和高川小区,由含生物化石的岩石组成。该套地层分布于紫阳黄草梁、赵里湾和石泉老渔坝一带。与上下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在赵里湾地段,下统为细砂岩、页岩,中、上统以燧石灰岩为主。总厚258米。在老渔坝地段,下统为灰岩夹砂岩,厚84米。
九、三叠系(T)
在扬子地层区出露,主要分布在石泉黄龙坝一带,出露下三叠系的中统和上统。
1.中统
雷口坡组,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及岩溶角砾岩组成,厚237~383米。
2.上统
须家河组,属海陆相至陆相沉积的碎屑岩,与中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中侏罗纪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未划分的下三叠系
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247~360米。
十、侏罗系(J)
侏罗纪地层均属于山间构造盆地沉积。
(一)秦岭地层区
分布于紫阳红椿坝、瓦房店、纸坊等地,属陆相含煤碎屑岩,厚254米。与下志留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部因断裂破坏而全部缺失。
(二)扬子地层区
分布于石泉以南,与下覆地层不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地层仅出露中下统,由泥岩、粉砂岩及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含有植物化石。厚270~423米。
十一、白垩系(K)
分布在秦岭地层区的宁陕沙沟,仅出露下统,是一套碎屑岩。厚度大于300米。
十二、第三系(E)
分布在月河和平利,月河地域分布的第三纪地层较完整,而平利出露的第三纪地层较难划分。
月河分布的下第三纪地层,属河流—湖相的紫红色、红棕色的砾岩和沙砾岩夹灰白色和棕红色砂质粘土岩和砂岩组成,厚80~1217米。与下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月河盆地分布的上新统,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该统属湖相及山麓冲积相的红色粘土质粉砂岩和沙砾岩,厚11.4~180米。
十三、第四系(Q)
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与上下地层为不整合接触。由老至新为:
1.下更新统
在安康盆地出露。按化石划分为龙骨岭组,属河湖相冲积、洪积所形成的粘土、粉沙和沙砾,次为冰川漂砾、沙砾堆积。厚15~120米。
2.中更新统
为粘土质粉沙夹钙质结核,底部有沙砾层。厚10~35米。
3.上更新统
属沙质粘土、沙及沙砾层,山前为洪积锥或山麓堆积。厚8~35米。
4.全新统
分布范围广,但以构造盆地发育较好,次为坡积和残积堆积。下部为冲积的棕黄色粘土质粉沙夹灰白色粘土块和粉沙及沙砾层、冰积块粒堆积。厚2~21米。上部为连续沉积层,冲积沙、沙砾层、松散亚粘土、亚沙土、洪积锥沙砾层、山麓碎石堆积、坡积和残积物等。厚2~20米。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