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区位于秦巴山区东段,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连线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北为秦岭,其南为大巴山。在全区国土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
全区地面海拔高程,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水右岸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最高,海拔2964.6米。
秦岭主脊横亘于安康地区北部边缘,走向北东东,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2700米以上的高峰较多。大巴山主脊位于安康地区南部边缘,走向北西,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高峰多在2500~2600米之间,其中化龙山海拔2917.2米,是大巴山在陕西省境内的最高峰。秦岭和大巴山的高峰与汉水、月河川道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从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北坡向汉水、月河汇集的河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并有多级综合开发水能的地形条件。
全区地貌的地质基础属于两个较大的构造单元,主体是大致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石泉西部、紫阳西南角和镇坪钟宝以南地区是四川台向斜边缘弧形褶皱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育,是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营力与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地貌类型
一、亚高山
指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于秦岭和大巴山的主分水岭及秦岭平河梁和南羊山,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其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多齿状和刃状山脊,河流切割深度500~1000米以上,河谷狭窄深邃,多呈V型狭谷和嶂谷。石灰岩、变质砂岩和辉绿玢岩山地,更显尖削峻峭,高差悬殊。分水岭上古冰川地貌分布较广且清楚,现代寒冻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作用较强烈。较陡的山坡上,坡积层薄,颗粒粗大。在冰蚀洼地、岩溶丘陵集中分布的地方,地面比较平缓。植被一般保存较好,多为柏树、红桦、牛皮桦和部分冷杉林,也有大片的草甸草原。在平缓的冰川槽谷和岩溶洼地内,常有草甸和沼泽分布,不宜农作物生长,人为活动较少。但在大巴山偏南与秦岭海拔同高的地方,气温较高,大麦、马铃薯等耐寒农作物勉强能成熟。所以,海拔1800米,是安康地区粮食作物分布的上限。
二、中山
指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分布在亚高山的下围,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5%。其特点是:河流切割深度300~1000米,物理风化和流水切割作用较亚高山陡坡地形弱。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小,局部有陡峭孤峰。水系较发育,流水侵蚀以下切为主。在与低山交错分布地带,被海拔800米以下的谷地和低山分割得支离破碎。河谷多呈V形谷,箱形谷及U形谷较少。在较大河谷的河湾凸岸有不大的河漫滩,宽度一般不超过30米。山坡主要为直形和凹形坡,坡度多在30°~50°以上。在凹形坡段的下部和平缓的山脊上,有较厚的坡积物和残积层。在海拔800~900米和1150~1300米间,有两级夷平面。是安康地区耕地的主要分布区,是小麦、玉米两熟和小麦、玉米、大麦、马铃薯、四季豆等作物一熟的地带。在大巴山第四纪古冰川地貌保存尚好,现代地貌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为主,季节性冻融较普遍。石灰岩区岩溶地貌虽不如亚高山发育,但溶洞较多。
三、低山
指海拔170~800米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北部和秦岭南麓,沿河谷穿插在部分中山之间,面积占全区的31%,河流切割深度100~500米。主要特征是:山势低,分水岭平缓,山脊上有微小平缓的山顶,且有1~3米厚的残积层。坡度多在25°~40°之间,小于25°的缓坡上有1~8米坡积层。多滑坡、泥石流发育。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较旺盛,河谷弯曲大,切割深度100~500米,多为箱形谷和峡谷,河床宽80~250米。汉水及月河的一级支流多近南北流向,在横切坚硬岩石地段常形成深切曲线峡谷,横断面呈漏斗状。在河谷下部谷坡较陡,多在35°~70°左右;河谷上部谷形渐宽,谷坡30°~40°左右;在接近分水岭坡段,常出现10°~20°左右的缓坡。河流穿过松软岩层或较大断裂地带,形成宽谷、坝子或小盆地,保存有1~4级阶地与河漫滩堆积,是安康地区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在深切河流发育河段,由天然裁弯取直或袭夺抢道,形成许多古河床。汉水支流的出口常有洪积锥,有的由卵石和沙子组成,形成急流浅滩。
海拔800米是安康地区秦巴山地垂直自然带中亚热带分布的上限,许多亚热带经济植物可在此越冬,生长良好,有稻麦两熟的热量条件。
四、宽谷盆地
由断陷作用与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宽阔的阶地、坝子和丘陵、河谷或山间盆地,面积约占全区的3%。其中以石泉经汉阴至安康的一连串构造冲积盆地最大(包括石泉—古堰盆地、马池盆地、汉阴盆地、恒口盆地和安康盆地)。这是在月河断陷盆地基础上堆积第三纪红色岩系之后,经过构造变动及汉水、月河、池河、饶峰河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波状丘陵和宽阔的1~4级阶地与河漫滩的红色盆地。
河漫滩比高4米以下,宽度10~1500米不等。一级阶地高出平均水位5~15米,宽100~3500米,地面平坦,微向月河倾斜,与河漫滩界线不清,局部地段两者之间有1~2米的小土坎,土壤肥沃。二级阶地高出平均水位28~40米,前缘陡坎高10米以上,面宽100~1000米,由于流水切割,大部分已成片状分布。三级阶地高出平均水位60~110米,面宽200~6000米,含红色粘土且有钙质结核。四级阶地分布于月河左岸阶地区的后缘,高出平均水面130米左右,面宽50~200米,含有泥灰岩,因长期侵蚀已成孤丘或残梁。
石泉—安康盆地中,1~2级阶地和河漫滩组成了狭长的冲积平原,波状起伏的红色粘土丘陵和红岩单面山分布在平原外侧。再向外围是古老基岩组成的褶皱断块低山和中山。横切红岩和阶地的河流,河谷宽而浅,谷地平缓,河流蜿蜒于宽阔的谷底。
此外,还有旬阳的两岔河—蜀河宽谷、旱坝川古河道与旬河下游谷地,平利的长安、太平、洛河、大贵四个坝子和县河川道,紫阳与安康的蒿坪河谷地等,虽面积不大,但都有开敞的谷形和平坦、宽阔的一、二级冲积阶地或平坝。棕黄色亚粘土构成的三级阶地已成缓坡丘陵状态,分布于阶地后缘向低山过渡。
宽谷盆地、阶地和坝子,以及低缓的丘陵,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安康地区粮油主产区。
五、岩溶地貌
安康地区是全省碳酸盐岩面积较大、岩溶地貌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其分布是大巴山多于秦岭,亚高山、中山区多于低山区,条带状和孤立零星的小块岩溶多于大面积成片分布的岩溶。
南羊山和大巴山主分水岭的碳酸盐岩或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分布区,占全区面积的7%;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相互交替出露面积约占18%,非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占35%,其余40%则是花岗岩、变质岩、页岩和砂岩为主的非碳酸盐岩,没有岩溶地貌。
安康地区在海拔900~1800米间溶洞和地下河较多,再向高处,盲谷、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增多。南羊山北坡海拔1000米左右的三里峡口有溶洞出现;海拔1200米的石庙附近岩层直立的石灰岩山坡上,有相对高差2米左右的岩芽状峰林地形,海拔1820米出现盲谷,海拔2100米的南羊山顶,有两片总面积约十余平方公里的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在波状起伏的溶蚀面上,没有明显山脊,而以岩溶洼地、漏斗、竖井和岩溶丘陵最为常见。在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替出露的恒河河源附近,海拔1800米左右地区有4个岩溶洼地,其中也有落水洞和沼泽草甸;海拔1780米的天心档是较大的岩溶洼地。大巴山岩溶地貌集中在高滩、岚皋官元和镇坪钟宝一线以南的主分水岭地带,以溶洞、岩溶泉和溶沟分布较广,岩溶洼地、岩溶丘陵、干谷、漏斗、落水洞等一般集中在海拔2200~2500米的亚高山区。
六、山地古冰川地貌
主要分布在秦岭海拔2100~2900米的山地,有冰成围谷、冰斗、角峰、刃脊和冰川槽谷等。冰成围谷呈舌状、半椭圆状和缓波浪状的地面,水系不发育,横断面呈漏斗状。冰斗有上宽下窄和上缓下陡的形状。
围谷及残留冰斗底部有较厚的冰碛物,由巨大的角块砾堆积而成。冰川围谷,谷形较直,横剖面呈U形,谷底宽100~300米。在宁陕沙沟大岭和小岭可以见到。
大巴山冰川地貌以笔架山最为典型。笔架山是辉石玢岩为主的山地,古冰川发育在高峰燕子崖(海拔2267.4米),高出岚河河床1600米。山势险峻,分水岭为不对称的狭长起伏状山脊,东北侧较陡,西南侧较缓,古冰川地貌发育在西南侧的岚河右岸,有冰川围谷、槽谷和许多冰斗。现已发现冰川槽谷3条,以花里长埫槽谷最长,约3公里多,宽200~500米,纵坡9°~17°。
据对冰川地貌与冰碛物分布情况的分析,古雪线的现代高度为海拔1200~1300米,终碛末端海拔约700米左右,高出岚河130米。在海拔1200~1700米,谷形开阔,为冰川围谷和粒雪盆所在,在郭家坪、三斗湾、青树梁可见。在海拔1700~2200米,为35°~60°以上的陡坡和悬崖,是粒雪盆或围谷后壁。槽谷中、下段的基岩为泥板岩,其上的冰碛物是厚3~25米的辉石玢岩漂砾和泥沙的混合层。冰碛巨砾直径为4米左右,最大的直径18米,为次圆状到次棱角状。在冰碛末端以下,谷形变窄,纵坡增大,为冰后期流水切割而成。随着岚河的下切和长期洪水的搬运,大量冰碛巨砾堆积在长埫以下的河口地段,形成乱石滩,迫使岚河弯曲。在岚河中游六口附近也有冰川槽谷,在岚皋城关号房湾一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中,有悬谷和冰斗等冰蚀地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