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农村多为露天剧场。在庙、院、寺、观附近利用开阔场地建戏楼,作为舞台。或自演自乐,或请戏班剧社演出,没有戏楼的搭建临时戏台。有资料可考,最早的戏楼有建于元代的岐山周公庙戏楼,明代有凤翔府城隍庙乐楼,千阳泰山庙、关帝庙、城隍庙乐楼,岐山城隍庙戏楼,宝鸡县虢镇常宁宫戏楼,扶风县城隍庙戏楼。清代建的戏楼有陇州城隍庙乐楼,凤翔府城隍庙重修东西二戏楼,宝鸡县火神庙戏楼等。至民国时期,各县城乡约有戏楼800多座,多数已被毁无几。同时,一些城镇开始修建简易剧院,俗称戏院子。1949年宝鸡解放后,宝鸡县城(今市区)有土木结构的戏园、影院17个。最早的为民国17年(1928)建的开明戏园。1937~1948年私人修建的戏园有宝鸡南园舞台和升明、大华、大地、新新、河声、渭滨戏园、青年堂、党公馆、四海春茶社等。影院有大光明戏园和大光明、平安、新宝、大地电影院。民国34年(1945),宝鸡县成立戏剧电影公会。新中国成立后至1974年,宝鸡市先后建成剧院、电影院9个。此期间,被拆除或移作它用的3个。1953年由大地戏园改建成人民剧院,原为市人民剧团演出场,1968年因影响渭河水利工程而拆除。1955年修建的建国路剧院于1976年拆除,改建为市幼儿园。1959年由东风商场改建的东风剧场于1966年移交渭滨区,1986年后,新建剧、影院2个。至1990年市区有影剧院8个。总座位9074个。这些影剧院,多数既可供戏剧演出,又可供电影放映。
宝鸡剧院 1952年由河声戏园改名。至1987年5月,先后经过3次翻修,最后全部拆除,新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现代水平的剧院,设有座位1018个。位于金台区汉中路铁路以北。
清姜影剧院 1958年新建,设座位1004个,原为剧院,于1982年改名影剧院。位于渭滨区渭河南清姜地区。
斗鸡影剧院 1959年1月新建。设座位1300个。原为剧院,1969年改名影剧院,位于金台区十里铺。
话剧团剧场 1974年12月建成,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包括办公楼、剧场等建筑。设座位1007个,以话剧团排演为主,位于新建路中段。
豫剧团剧场 1981年建成,设座位914个,位于汉中路南端。
解放电影院 1951年6月建成。后经3次翻修改建,设座位1123个,以放映电影为主,位于金台区中山西路。
人民电影院 原私营新宝影院,后为公私合营,1954年转为国营,改名人民电影院。1955年投资17万元改建,设座位1003个,以放映电影为主,位于金台区中山东路。
河滨影剧院 1981年1月建成,设座位1715个,其中楼座650个。以放映电影为主,为市区最大的影剧院,位于经二路西段。
宝鸡市区有19个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剧场,共设座位29675个。
至1986年,共7个县城建有剧院(扶风、太白、凤县无),其中麟游县等为体育场舞台、露天剧场,总座位7000多个。影剧院11个,总座位约2万个。其中凤翔县有影剧院2个。有农村集镇影剧院13个,总座位11588个。其中宝鸡县有县功、天王2乡(镇)、凤翔县有陈村、横水2镇,岐山县有蔡家坡、益店、高店、安乐、青化5镇(乡),眉县有齐镇、常兴、槐芽、金渠4镇(乡)。其他乡(镇)设有露天影剧场。另有分布于各县(区)的中央、省属企业俱乐部剧场34个,其中市区18个,总座位26772个。1978年开始对社会开放。宝鸡县4个,总座位7298个;岐山县5个,总座位8993个;凤翔县3个,总座位4305个;凤县3个,总座位3682个;太白县1个,总座位1030个。
电影发行放映机构 1956年8月,成立中国电影公司宝鸡发行站,1957年9月更名为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宝鸡发行站。1958年5月更名为宝鸡管理站和宝鸡市电影经理部。1961年4月撤销,成立宝鸡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文化大革命”中几经改名或合并,1970年2月恢复原名。1982年,宝鸡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升为市属单位。1980年后,各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全部改为县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5年,市和10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有职工195人。
1962年,宝鸡地区有电影放映单位108个。其中国营82个,工矿19个。1972年,有电影放映单位187个,其中国营73个,工矿79个。1982年,宝鸡市共有放映单位618个,其中国营25个,工矿150个,专业放映队21个。1985年,全市有放映单位695个,其中国营22个,工矿98个,专业放映队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