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
清代及其以前,防治疾病,全赖中医、草医。业医者(俗称郎中、大夫)散于乡村、集镇,均系家传师授,或子承父业。有的开铺行医,有的坐堂开方,有的居家看病,有的挎包上街摆摊治病。
清代,汉中及各县城内中医个体开业,多自立门户,讲究医术,重视医德,有的大夫还研究医术,整理和研究古典医籍,刻印医著。南郑县刻印的医著有南海下红河茶坊寺付宅《眼科奇书》,里八沟杜家庵版《医林改错》,梅子坝(喜神坝)关帝庙版《伤寒补天石》,青树五道岭余宅《遂生福幼篇》,南邑余敬业《大生要旨》,南郑县柏乡坝张家竹林白印庵版《太乙神针》等。
光绪七年(1881),英籍基督教徒韦大夫来汉,在汉中城东关二道桥开设济生大药房,以西医治病。光绪十四年(1888),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传西医入宁羌;光绪二十八年(1902),西医传入西乡。光绪二十七年(1901)谢锡三接管济生大药房,用西法治疗疾病,为本国人在汉中私办西医医院之始。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医药人员遍及城乡,仍以开铺坐堂、居家诊治、亦农亦医、游医走方等形式行医,治疗疾病施以汤药、膏、丹、丸、散,辅以针灸、火罐等传统医技。全区各县均有名医高手。南郑县城(今汉中市区)四大名医卢黄跃、关泰、马佐堂、张焕文等声传邻县,有“卢温补、张接骨、关石膏、马柴胡”之称。民国5年(1916),南郑县城中医自发组织“救济会”,附设义诊所,凡来就诊者免收诊费。
民国16年(1927),天主教等宗教团体成立了南郑“红十字会”,以“慈善济人”为宗旨,设义诊处于汉台巷口,诊治患者一律免收医药费。
民国27年(1938),南郑全县中医界倡议成立了“国医师公会”,讨论中医药学术,管理全县开业医生,实施中医学徒出师考试及颁发证书。民国24~37年(1935~1948),南郑县多次举行医药人员统一考试发证工作,合格者发给《中医师证书》。
民国24年(1935),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心医院在南郑县城成立,有医务人员17名,病床15张,设内、外、妇、儿四科,担负本行政区医疗和卫生行政工作。此后至民国33年(1944),南郑、留坝、洋县、西乡、沔县、城固、宁强、镇巴、略阳、佛坪先后建立了县卫生所(院)。民国33年(1944),成立了城固原公镇卫生所。
民国27年(1938),设立卫生署汉中公路卫生站,主要为汉白、川陕公路沿线职工治病,兼接地方患者,地址在汉中城北关虎头桥孤魂堂。设有内、外、妇、五官及化验等门诊科室,住院处设病床25张。民国34年迁河南省洛阳。
民国27年(1938)3月,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随校迁入汉中城内中学巷,以县卫生院为教学实习点,有医护人员30余名,病床70张,民国35年(1946)随校迁西安。
民国时期汉中著名中药房有“公兴大”、“寿生堂”等。
清至民国时期,天主教会在汉中开办有2所医院和5个诊所:
南郑天主堂医院清光绪19年(1893)安廷相主教用国外募捐巨资购置汉中城西街100余幢房屋及附近地基,扩充为明德学校,并设办施诊所。民国36年(1947)改建成医院,并设育婴堂、安老院。
癞病院地址在宁羌燕子碥,院长由燕子碥教堂神父兼任。主要收治麻风病人,最后一任负责人为意大利人博理。
诊所有:褒城史寨天主堂诊所、略阳东关天主堂诊所、西乡东关天主堂诊所、城固五祖庙天主堂诊所、城固古路坝酆家营天主堂诊所。
三、汉中解放后
1949年汉中解放时,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1所,病床172张,卫生技术人员142人。1952年,专署开办南郑专区中医进修班。1954年6月,中共汉中地委统战部和专署卫生科主持召开了汉中专区旧医代表会议,以后多次召开名老中医座谈会。1984年8月,地区召开“振兴中医座谈会”,26名中医名流和医教研骨干参加,为振兴汉中中医事业献计献策。到1988年,9个县建立了中医院,并成立了地区中医研究所。全地区有中医病床612张,中医专业人员3302人。地、县级10所中医机构中,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5%以上。各中医院都根据各自特点设置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专科和骨伤、痔瘘、肝病、肾病、精神病等专病门诊。中医中药使用率均达到70%以上,全区中医院年门诊量总计逾百万人次,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稳定在85%以上。一批中医科技人员整理汇编了30余部名老中医经验集和单验方集。
1995年,全区县、区、乡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29所,病床11228张。地、县两级均建立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站、所)、药品检验所和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在农村,有521所区、乡医院,3200个村卫生所(室),5700多名乡村医生、卫生员,491名个体开业医生。全区每千人中有卫技人员3.52人,有病床3.11张。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都已配有较先进的超声、放射、检验、手术、理疗等多种医疗、诊断仪器。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已基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广大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缺医少药的状况。
至1995年,全地区共有国家在职的卫生技术人员12730人(农村及不属国家职工的个体行医医生不计在内),其中中医师1465人,西医师2933人,中西结合医师27人,护师1604人,中药师260人,西药师373人,检验师309人,其他技师275人。有主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411人,主治(管)医(药、护、技)师23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