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
南郑县位于汉中地区南部,地处汉江南岸谷地及巴山地带,地理坐标北纬32°24′~33°7′,东经106°30′~107°22′。东临城固、西乡县;南接四川省通江、南江、旺苍县;西连宁强、勉县;北与汉中市隔汉水相望。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占全汉中地区面积10.5%。1995年底,全县辖9区,10镇,58乡,503个行政村,总人口5200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621人,汉族占99.8%,另有回、满、蒙、土家、壮、藏、苗、布依、朝鲜、侗、畲、保安、锡伯等少数民族散居。
南郑是汉中地区称名及建制历史最早的县。据境内梁山出土文物考证,120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即在此生息,龙岗寺有原始社会后期仰韶文化遗址。秦建南郑县(在今汉中市城区);东汉以后为历代汉中郡、梁州、山南道、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专区的附郭首县,旧县治在今汉中市。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城区及近郊设南郑市,农村设南郑县,县治在汉中城东十八里铺(今铺镇)。1958年12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1961年割原汉中市汉水以南及原褒城县西南部复设南郑县,县治移设于周家坪(今址),辖原南郑县汉江以南的汉山、冷水、南海、红庙、碑坝5区,以及原褒城县属新集、黄官、高台3区,黎坪中心区的元坝区。今县城周家坪原为小镇,街长仅200多米。设县治后,建设发展较快,1995年县城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3.3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境北部为汉中盆地南缘,占总面积15%;由北向南渐次升高,丘陵占28%;南部为巴山系米仓山,占57%。全境海拔484~2468米。
全境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亚热带气候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4.2℃,极端最低气温-8.9℃,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37.5℃。年平均降水970.4毫米,年均无霜期252.3天,年均日照1605.1小时。
全县有耕地32840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甘蔗、生姜、烟叶、蔬菜等。林业用地180133公顷,其中有林地125730公顷,主要有乔灌木树种150多种,用材林以华山松、巴山松、油松为主;经济林有油茶、漆树、油桐、栎类等;中草药300多种,主要有天麻、党参、乌药、白芍等。植被兼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亚热带绿阔叶林;野生动物5纲、25目、56科,约1000多种,主要有金钱豹、鬃羚、斑羚、猕猴、水獭、林麝等。
县境内初步探明矿产有:石灰石、花冈岩、白云石、硅土、粘土、金、银、铜、铅、锌、铁等26种;境内有汉水等主要河流9条,总长888.2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5.5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4.2万千瓦,开发量9.07万千瓦;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24.38亿立方米,地下水0.86亿立方米。
南郑县旅游资源丰富。汉山、梁山(又名中梁山)、孤云、两角山、米仓山自古为汉中名山,“梁山石燕”为“汉中八景”之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龙岗寺旧、新石器文物遗址、圣水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小南海、大佛洞等;南湖风景区为省级重点旅游区,以自然风光优美、环境幽雅著称;还有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红寺湖水库、米仓山古道遗迹等文化文物旅游景点。
南郑县是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1995年农业总产值5.7亿元,粮食总产18.84万吨,油料总产16434吨,多种经营产值4.5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1.1亿元。全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1950~1995年累计建成中、小型水库61座,水塘4748口,总蓄水量8000多万立方米,配套机井344眼,修渠堰600多条,总长2000多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4万多公顷,占总耕地面积70%以上,是陕西省实现水利化最早县之一。全县有水电站99座,年均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被列入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之一。到1995年底,建成28万公顷马尾松林带,营造2000公顷杉树、水杉、杜仲速生林,全县森林覆盖率60.84%,1987年2月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于“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解放初,该县仅有几家私营陶瓷、木材、油脂、造纸等手工业作坊;1961年恢复县时,县社办工业产值仅95万元。1978年后,工业发展较快,到1995年,已形成以碳铵、油漆为主的化工工业,以花冈岩、大理石板材、石灰、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卷烟、饮料为主的烟类及食品工业体系。1995年工业总产值24.06亿元。对全县城乡已进行总体规划,改造周家坪、大河坎道路,县城日供水能力8000吨,兴建有体育场、汉中体育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楼、民乐园等公益设施,投资千万元开发南湖风景区。全县1995年末有乡以上公路57条747公里,各乡均通公路;乡村道路249条802公里,沿米仓古道相继建成南郑至四川南江、通江公路;境内邮路总长1700多公里,电讯数字程控交换机总容量12000门,安装电话3715部。
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0647万元。自1983年起,财政不再由上级补贴,1988年收入1.27亿元,1992年收入2.5亿元,名列全国第29位。1995年收入4.05亿元(含中、省企业收入),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075万元。1986~1995年财政共收入22.15亿元,上解8.43亿元。1995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36064万元,外贸出口1467万元。
1995年全县有小学472所,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70801人,教职工4702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503所,幼儿园17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有电影院3处,48个电影放映队。广播电台1处,有线电视台2处,卫星地面接收站3座,乡镇文化站76个。全县有各类卫生医疗单位106个,病床共1015张,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1971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22.4‰,1977年降到4‰,1995年为5.73‰。1995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6000多人,其中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者4417人;1978年以来,先后有4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及汉中地区奖励。
南郑县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者何挺颖烈士、著名左翼戏剧家廖左明等。1927年,县内始建中国共产党组织;1932年建立中共南(郑)褒(城)西南区委及游击大队;1933~1935年县境南部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境内开辟有汉中至四川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交通线”;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中共南郑地下党配合下,发动陕南战役,在本县新集镇建立川陕省南郑县苏维埃政府和南郑红军独立团;红军撤离时,全县有2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北上长征。
1978年以后,南郑县在造林绿化、水土保持、计划生育、乡镇企业、教育基础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协作、治安综合管理、科技等方面被授于全国或省先进县称号,一批单位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政府的表彰。
南郑县境内有国家部委所属012系统工厂及813厂,有汉中地区电视转播台、汉中卷烟厂二分厂等单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