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蜀武成三年(910)
秋八月,岐王李茂贞遣刘知俊、李继崇侵蜀。蜀将王宗侃、王宗贺、王宗浩、王宗绍、唐道袭与之战于青泥岭(在今略阳县北75公里),蜀兵大败。王宗浩奔兴州(略阳),溺死于江;唐道袭奔汉中;王宗侃退保安远军(今勉县老城),知俊、继崇追围之。此后宗侃遣使由米仓道间行,求救于蜀主(《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蜀帝王建亲率大军到汉中,解安远军之围,命王宗弼、王宗播为前锋。王宗侃等在围城中,望见其旗,鼓噪而出,与援军夹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斩其将李延志等,岐兵解围遁去;唐道袭伏兵于斜谷,又破之。岐兵败回凤翔(《通鉴纲目》)。蜀王派王宗播等率兵救安远军,驻军廉水、让水间,与唐道袭合击岐兵,大破之于明珠曲,次日再破岐兵,斩成州刺史李彦琛。(《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蜀永平五年(915)
蜀置武兴军于凤州,以文(今甘肃文县)、兴州(今略阳)二州隶之。
后唐同光三年 蜀咸康元年(925)
十月,后唐庄宗命魏王继岌为西征都统,伐蜀。继岌至凤州,蜀武兴军节度使王承捷,以凤(今凤县)、兴(今略阳)、文(今甘肃文县)、扶(今四川松潘)四州降。继岌军得粮四十万斛,兵士八千。魏王给牒,令王承捷摄武兴军节度使。蜀主以王宗勋等三人为招讨抵抗后唐军。后唐将李绍琛过长举,兴州都指挥使程奉琏率部五百兵降,建议先修复桥栈,便于行军。兴州刺史王承鉴弃城走,后唐军占兴州。李绍琛与蜀军战于三泉,蜀兵大败,死5000余人,又在三泉得粮十五万斛。魏王入兴州,后唐军乘胜挺进,梁州、洋州皆入于后唐。十一月,蜀亡。
后唐天成二年(927)
十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筠久病不见将佐。副使符彦琳疑其死,恐左右有奸谋,要求彦琳之部下交出印信。张筠以谋反罪将彦琳下狱,后被朝廷释放,徙筠为西都留守。(北宋《册府元龟》)
后唐长兴二年(931)
三月,以权知兴元府事王思同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唐长兴三年(932)
五月,东川节度使董璋举兵攻西川成都孟知祥。明宗恐两川被一人占据,密令山南西道节度使王思同以兴元之兵入蜀。未几,董璋败死,孟知祥据蜀。王思同回归兴元(《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七月,废武兴军节制为防御使,所管凤、兴、文三州隶兴元府。(《五代史·明宗纪》)
后蜀明德元年(934)
三月,后唐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张虔钊等起兵征讨凤翔,留武定军(治洋州)节度使孙汉韶守兴元。虔钊败,弃归汉中,与汉韶举两镇之地降后蜀,后蜀帝孟知祥命马步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张业带兵一万迎接。四月,张业入据兴元、洋州。蜀避孟知祥讳,因“洋”形似音近“祥”,故改洋州为“源州”(参《资治通鉴》、《新五代史》、《方舆胜览》)。四月,唐主由凤翔召兴州刺史刘遂清,刘迟疑不至,闻唐主入洛,乃悉集三泉、西县戍兵归唐。自散关以南城镇悉弃之,皆为后蜀所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九月,唐主诏凤翔增兵守东安镇,以备蜀。十月,蜀李延厚将果州(今四川南充)兵屯兴州,兴州刺史冯晖自乾渠引戍兵归凤翔。(《资治通鉴》)
后蜀广政年间(935~365)
南郑西中梁山上乾明寺规模甚宏,为“剑外第一丛林”,有新罗(今韩国)僧居之。(《乾明寺碑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