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开皇元年(581)
废梁州,改汉中郡为汉川郡,改褒中县为褒内县,并改光义县仍为南郑县。汉川郡治南郑县。废兴州及汉曲县,仅留顺政郡(按:兴州、顺政郡、汉曲县同治于一城,即今略阳县城)。
开皇二年(582)
废傥城、晋昌二郡,改属洋州(治设西乡县);移兴势县治于原傥城郡(今洋县城)。(光绪《洋县志》)
开皇三年(583)
废洋川、丰宁、洋中三郡及丰宁、怀昌二县,并属洋州(民国《西乡县志》)。废华阳郡,存郡属之嶓冢县(因郡县同治一城,故址在今勉县铜钱坝)(《郡国志》);又废沔阳县(故址在今勉县旧州铺),并入嶓冢县(《太平寰宇记》)。废西魏所置之落丛郡,改原郡属之厨北县为明水县(故址在今略阳县西55公里西淮坝,后迁至县西20公里明水坝)。改沮县为长举县,治设盘头城(今略阳县北40公里)。(《隋书·地理志》)
开皇十八年(598)
改顺政郡为顺政县(今略阳县城)。(《隋书·地理志》)
仁寿元年(601)
褒内县失印,更换新印,改为褒城县(故址在今汉中城西北打钟坝)。改广长县为修城县(故址在今略阳县城西北5公里西汉水东)(《隋书·地理志》)。废洋州及怀昌县,改丰宁县为西乡县(民国《西乡县志》)。改嶓冢县为西县,因县东南有西乐城(今在勉县小中坝之马鞍山及梯子山上)为名。
大业八年(612)
南郑县治南移至汉中郡治所南,城南临汉水,即今城址(《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十一年(615),诏郡、县、驿、亭皆筑城。
大业十三年(617)
冬,河池太守萧瑀以汉中郡降唐,唐以瑀为礼部尚书,封宋国公。(按:河池郡即今凤县)。
义宁二年(618)
改褒城县复为褒中县。(《旧唐书·地理志》)
唐
武德元年(618)
改汉川郡为梁州,治设于南郑县,原郡太守为州刺史,并设梁州总管府,辖梁(今汉中)、洋(今洋县)、兴(今略阳)、凤(今凤县)四州。梁州辖南郑、褒城、西县、城固四县;析梁州东部置洋州,治设于西乡县,辖西乡、黄金、兴势三县;改顺政郡为兴州,治设于顺政县,领顺政、长举、鸣水三县;改河池郡为凤州,治设于梁泉县,领梁泉、两当、河池、黄花四县。(参新旧《唐书·地理志》)
冬,羌豪酋旁企地叛入汉中、四川,伏诛。起先,羌豪旁企地在薛仁杲败后,降唐,留长安。企地不乐,率其众叛入秦岭,继入汉川(即汉中),所过杀掠,并击败唐武侯大将军庞玉。行至始州(今四川剑阁),被其所掠女子王氏杀,送企地首级至梁州(汉中),其众遂溃。唐王赐王氏为崇义夫人。(《资治通鉴》)
武德二年(619)
改城固县为唐固县;置褒州于西县。并分利州之绵谷县置金牛县,治设通谷镇(今宁强县大安镇);褒州领西、金牛二县。(《旧唐书·地理志》)
武德三年(620)
分唐固县北部置白云县(今城固县东北15公里白云山)。(《城固县志》)
武德四年(621)
分利州绵谷县置南安州及三泉县(治今四川广元市东北),并置嘉牟县(治设今宁强县罗村坝乡古城村)。南安州领三泉、嘉牟二县。(《新唐书·地理志》)
分西乡县南置洋源县,在今镇巴县境内。(《新唐书·地理志》)
武德五年(622)
梁州野蚕成茧,百姓得而用之。(《北宋册府元龟》)
武德八年(625)
废褒州及西、金牛二县,改属梁州;废南安州及嘉牟县,并入三泉县,改属利州。(《旧唐书·地理志》)
武德九年(626)
废白云县,仍并入唐固县。(《新唐书·地理志》)
贞观元年(627)
分全国为十道,汉中属山南道,道治襄阳。
贞观二年(628)
改唐固县复为城固县。(《旧唐书·地理志》)
贞观三年(629)
移长举县于顺政县北(《旧唐书·地理志》)(按:故址在今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村南1公里处)。移黄金县于黄金谷(按:黄金县在今洋县东40公里,原系汉安阳地,上属汉中郡;隋时,治巴岭镇,至是移治。《元和郡县志》)改褒中县复为褒城县。(《旧唐书·地理志》)
贞观二十三年(649)
改兴势县为兴道县。(《旧唐书·地理志》)
开元十三年(725)
改梁州为褒州;二十年(732),又改为梁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汉中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梁州,治南郑县。(《旧唐书·地理志》)
开元十八年(730)
梁州长史韦敬祖奏请分兴道县北部置华阳县,治设于黎园(故址在今洋县华阳镇县坝村),属洋川郡;天宝三载(744)废,七载复置,改属京兆(今西安)府;八载(749),王供开清水谷路,因凿山得玉册于太白山洞,遂改名为真符县,仍属京兆府。十一载(752),改属洋川郡,以县距洋州偏远,移县治于桑坪店。(《太平寰宇记)》
开元二十一年(733)
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东道仍治设于襄阳,西道治设于南郑(郑樵《通志》)。
开元中(713~741)
建开明寺,古名法轮院,有浮图(塔)十三层,在今洋县城南。(《汉中府志》)
天宝元年(742)
改兴州为顺政郡,改洋州为洋川郡。(《旧唐书·地理志》)
天宝十五载(756)
将洋川郡治由西乡县移于兴道县(即今洋县城)。
乾元元年(758)
改洋川郡为洋州,仍治兴道县;改顺政郡复为兴州。(《旧唐书·地理志》)
广德元年(763)
冬,吐蕃进攻京师长安,百姓亡命南山,一些人趁机结伙行劫。秦岭子午等五谷群盗为害居民更甚。朝廷派薛景仙带兵招讨,连月不克。梁州刺史张献诚、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奉命率兵讨伐。李抱玉率精锐数百人南由洋州攻,擒斩盗首高玉芳及众骨干,余党不讨自溃,旬日内,五谷平。(参《旧唐书·张献诚·李抱玉传》)
大历元年(766)
狂贼烧劫洋源县城,县城遂北移于白湍村(今西乡县南10公里)。(参《太平寰宇记》)
建中三年(782)
造得意阁于华阳县南郊大溪侧崖上。(按:1977年6月,在洋县华阳镇南约100米处的大溪石崖上发现摩崖一方,文曰:“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并回河镇。同节度副使张大侠、石匠沈光俊记”。此摩崖于1982年因修路被毁)。
建中四年(783)
冬,朱泚反,唐德宗欲逃梁州(汉中),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遣张用诚率兵至盩厔(今周至县)迎候。张谋叛,被擒遣送洋州,震杖杀之(《谭宾录》)。
兴元元年(784)
二月丁卯(二十六),唐德宗由奉天(今陕西乾县)经武功,入骆谷,往梁州(汉中)避乱。叛将李怀光以兵来追,不及而退。三月十九日,德宗一行至城固东,其爱女唐安公主死,葬今洋县马畅镇西(《旧唐书·德宗纪》)。(按:世代相传,号曰“安冢”。冢前有庙曰“玉贞观”,今为马畅中学校舍。《汉中府志》及《洋县志》俱言是唐睿宗李旦之女玉贞公主,为女道人,出家云游,卒葬于此,记冢为“玉贞公主墓”,庙为“玉贞观”,显误。唐安公主于同年十月二十二日迁葬于西安龙首原)。二十一日,德宗车驾至梁州(汉中)(《旧唐书·德宗纪》)。六月,乱平,德宗返长安时,特下诏将梁州升为兴元府,即用帝王年号“兴元”命府名,开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例。兴元府之等级与京兆府、河南府同;并免汉中赋税、徭役一年,以示褒奖。同时升洋州为望州,南郑等县为赤县,汉中所属各县均升一等。(参《新唐书·德宗纪》及《资治通鉴》)
贞元三年(787)
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主持修西县诸葛亮新庙(即今勉县武侯祠前身),落成后,至十一年(795)正月,刻立《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一通,沈迥撰、元锡书。现存勉县武侯祠中,为全国所有武侯祠碑石之冠。
贞元十五年(799)
三月癸巳,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死,遗表荐其从弟兴州刺史严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资治通鉴》)
贞元十六年(800)
严砺自长举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村南)西疏嘉陵江三百里,通漕运。柳宗元撰书《兴州江运记》,为之颂功,摩崖刻石,今仍在长峰村北吴王城东侧嘉陵江悬崖(龙爬崖)间。
元和元年(806)
十月,柳晟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州府兵讨刘辟回,未至城,诏复遣戍梓州,军士怨怒,胁监军谋作乱。晟闻之,疾驱入城慰劳,军府遂安。(《资治通鉴》)
长庆元年(821)
废鸣水县,并入长举县。(《新唐书·地理志》)
宝历元年(825)
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准,将洋源县废为乡,以地分属邻近县(参《太平寰宇记》)。废金牛县,并入西县(《新唐书·地理志》)。三泉县治移于今宁强县阳平关唐渡乡擂鼓台村。
太和二年(828)
李绛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太和四年(830)
二月十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绛被募兵所杀。朝廷命温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诛杀募兵800余人。并将煽动募兵行凶的监军杨叔元流放康州。(《旧唐书·李绛传、温造传》)
广明元年(880)
十二月,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唐僖宗逃至汉中。次年正月,离汉中,继逃成都。
中和三年(883)
十一月,杨复光部将鹿晏弘率所部自河中(今山西永济县)南掠襄(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金(今陕西安康)、洋(今陕西洋县),所过屠灭。十二月至兴元(汉中),遂逐节度使牛勖,自称留后。(《通鉴纲目》)
中和四年(884)
十一月,因鹿晏弘疑忌,王建、韩建与张造、晋晖、李师泰率众数千,逃奔成都(时,僖宗逃驻成都),田令孜皆养为义子,赐钱巨万,拜诸卫将军,使各带领其众,号随驾五都;遣兵向汉中讨晏弘,晏弘于十二月逃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光启元年(885)
三月,僖宗由四川成都经汉中回至京师长安。时,朝廷号令所行只有山南等数十州。(《资治通鉴》)
光启二年(886)
三月十七日,僖宗被田令孜胁迫再次赴兴元(汉中)避乱。邠军朱玫、李昌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栅绝险要,烧邮驿阻拦,僖宗由他道进。山谷崎岖,邠军迫其后,极危险,仅得达汉中。君涉弃镇,逃归朱玫。监军严遵美迎僖宗于西县(今勉县老城)。丙申,僖宗车驾至兴元(汉中),保銮都将李铤败邠兵于凤州(今凤县)。诏以卢渥充山南西道,遣王建帅兵戍三泉,晋晖及神策军张造率兵屯黑水(在城固县西北及太白山),修栈道,以通往来(《资治通鉴》)。六月,朱玫遣将王行瑜,率邠宁、河西之师五万,屯凤州,保銮都将李铤、李茂贞、陈佩等抗之于大唐峰。七月,以金商节度使杨守亮检校司徒兼兴元尹,王行瑜急攻兴州,守亮出师击败之(《旧唐书·僖宗纪》)。九月,李铤等与邠军战于大唐峰,击破之。九月,杨守亮复败邠军于凤州(《旧唐书·僖宗纪》)。朱玫将张行实攻大唐峰,被李铤等击退;金吾将军满存与邠军战,破之,复取兴州,进守万仞寨。(《资治通鉴》)
光启三年(887)
三月,杨复恭收复长安,僖宗由汉中返回,至凤翔(《旧唐书·僖宗纪》)。以杨守亮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资治通鉴》卷二五六)
大顺二年(891)
八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奉杨复恭之命,将赴黔南节度使任的康昭宗之舅王瓖覆于江中死(《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十月,杨复恭谋反事发,逃往兴元。永安都头权安率兵追。杨守亮(杨复恭义子)等举兵拒朝廷兵。十二月,杨守亮欲自金州(今安康市)等地袭击京师,被金州刺史冯行袭打败。(《资治通鉴》)
景福元年(892)
二月,以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讨杨守亮。六月,李茂贞取凤州,感义军节度使满存败奔兴元,茂贞遂取兴、洋二州(《旧唐书·昭宗纪》)。十一月,凤翔、邠宁之众(李茂贞部)攻陷兴元府,杨守亮、杨复恭突围而遁。茂贞上表让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府事。十二月,华州节度使韩建奏于乾元县(址在今陕西镇安县北80公里)遇兴元溃散兵士,击败之。杨守亮、杨复恭被处斩,传首京师。(《旧唐书·昭宗纪》)
景福二年(903)
正月,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专横拔扈,朝廷受其制。九月,兴元、洋、陇等十五州尽为其所有,且甲兵雄盛,有问鼎之势。(《资治通鉴》二百五十九卷)
天复二年(902)
八月,蜀主王建西川军借道兴元府(汉中),李继密拒之。西川将王宗播攻之,破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继密战败,奔回汉中。西川军乘胜至城下,蜀将王宗涤率众攻破汉中城,李继密降。蜀主王建遂占汉中,以宗涤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旋遭王建忌杀,王建以王宗贺权兴元(《资治通鉴》)。九月,武定军(今洋县)节度使李思敬,以洋州归附蜀主王建。十月,王建占兴州,以军使王宗浩为兴州刺史。(《资治通鉴》)
唐天佑二年(905)
九月,王建遣前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宗贺(天复三年七月任)攻破金州,以金州带将王宗朗为观察使,割梁州等三州隶金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