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建武二年 成龙兴二年(26)
二月,延岑复攻汉中,围南郑,汉中王刘嘉败走。岑据汉中,自称武安王。进兵武都,为柱功侯李宝所破,走天水。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取南郑。刘嘉收散卒,以李宝为相,从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南击侯丹,败还。汉中属成家。(《后汉书·公孙传》、《资治通鉴》卷四十)
建武四年 成龙兴四年(28)
春,延岑在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被将军邓禹击破,奔汉中降公孙述。述以岑为大司马、汝宁王。公孙述在汉中积粮、筑宫,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使将军李育、程乌率数万众出陈仓,与吕鲔攻夺三辅(关中),被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击于陈仓,鲔、育奔回汉中(《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数出兵汉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绥授天水人隗嚣。时嚣已受汉西州大将军号,遂与冯异合势,连破述兵,述兵不复北出。(《后汉书·隗嚣传》)
建武六年 成龙兴六年(30)
夏,汉固始侯李通率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延岑于汉中,公孙述遣兵赴救,与通等战于西城(今陕西安康),岑败入蜀,汉中属汉。汉兵占据汉中后,将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后汉书·光武帝纪·公孙述传·李通传》、《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建武十四年(38)
四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城侯。
建武十二年 成龙兴十二年(36)
汉灭公孙述,复置益州刺史部,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市西),废梁州。(《通典》卷一百七十五、《后汉书·郡国志》)
永平四年(61)
下诏开褒斜道,汉中太守钜鹿(今河北西南)人都君受诏督广汉、蜀、巴三郡刑徒,开褒斜道;九年(66)四月道通,并用火焚水激法凿通石门。(汉摩崖石刻《石门颂》)
永元七年(95)
和帝封西域都护班超为定远侯,邑千户,封地在今西乡县南及镇巴县地。班超未曾就国。(《后汉书·班超传》)
永元九年(97)
南郑人李法,应贤良方正对策,授职博士,升侍中、光禄大夫。岁余,因上书指陈朝政之弊,被免为庶人,还归乡里。(《后汉书·李法传》)
永元十五年(103)
六月二十八日,成固县(今城固县)南城门火灾。(《后汉书·五行志》)
永初二年(108)
十一月,先零羌、滇零攻三辅(关中),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断绝陇道,梁慬击破之,羌稍退(后汉书·安帝记、西羌传》)。褒斜道“桥梁断绝”,行人复由子午道。(汉《石门颂》摩崖石刻)
永初四年(110)
二月,滇零羌遣兵攻褒中,焚烧邮亭,大掠百姓。汉中太守郑勤移屯褒中。三月,羌复攻褒中,郑勤不听主薄段崇劝阻,出战大败,勤及段崇等死者三千余人。(《后汉书·西羌传》)
是年,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市北)人陈禅继任汉中太守,招抚汉中羌民。(《后汉书·陈禅传》)
元初元年(114)
九月,先零羌号多与当煎勒姐大豪,共胁诸羌,分兵抄掠武都、汉中,巴郡(今重庆北),板盾蛮领兵救之。汉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与蛮兵共击破羌兵,号多退走,断陇道。(《后汉书·西羌传》)
是年,封宦者尚方令蔡伦为龙亭侯(龙亭在今洋县龙亭镇),邑三百户。“蔡伦未尝就国”。(《后汉书·蔡伦传》、《舆地纪胜》)
元初二年(115)
武都(治今甘肃成县)太守虞诩自率吏士,沿川谷,自沮(今略阳县)至下辨(今甘肃成县西)数十里,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水运通利。(《后汉书·虞诩传》)
元初四年(117)
五月,汉中人李郃以太常升司空。(华湛恩《后汉三公年表》)。
元初五年(118)
安帝褒奖抗羌有功的汉中地方官吏和豪绅段崇、程信等,画像于汉中学宫(官办学校)。拜陈澄(陈禅子)为汉中太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延光四年(125)
封南郑人前司空李郃为司徒。(《后汉书·安帝纪》)
因司隶校尉杨涣的数次上奏请示,顺帝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后汉书·顺帝纪》)
永建元年(126)
免李郃司徒,封涉都侯,郃辞让不受。(《后汉书·顺帝纪·方术李郃传》)
永建五年(130)
定远侯班始(班超孙)因其妻阴城公主刘贤得贵娇淫乱,杀之。七月,班始被腰斩,同母兄弟皆被杀,定远侯国除。(《后汉书·顺帝纪·班超传》)
阳嘉二年(133)
六月,卫尉贾建荐汉中南郑人李固(李郃子),李被拜为议郎。后遭外戚、宦官嫉陷,李被降职出为广汉雒县县令。李固行至白水关,解印绶,回汉中,杜门不出。同年,大将军梁商请李固任从事中郎,又赴京师。后累升为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参录尚书事。(《后汉书·李固传》)
建和元年(147)
十一月,太尉李固受外戚权奸梁冀诬陷,下狱被杀,暴尸于大街。弟子郭亮、董班守李固尸,哭泣尽哀,积十日不肯去。桓帝嘉其义烈,准董班送丧到汉中,葬于故里(今城固县柳林镇东北李固庙村)。其长子基、次子兹,系于南郑狱。南郑人赵子贱,献媚梁冀,将基、兹杀死狱中。固弟子王成携固幼子李燮逃往徐州作酒家佣人。(《后汉书·李固传》)
建和二年(148)
三月,白马羌入汉中,益州刺史率板盾蛮击退之。(《后汉书·桓帝纪》)
十一月,汉中太守王升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即《石门颂》),摩崖刻于石门洞内西壁。现凿迁于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永寿元年(155)
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丞、楗为武阳人李寿(?)修褒斜阁道。(石门摩崖石刻)
延熹二年(159)
八月,梁冀自杀后,诏求李固后嗣。固幼子燮乃出面报官,由徐州返回汉中,不久被任为议郎。后官至河南太守。(《后汉书·李固传》)
五月十一日,汉中山崩。(《后汉书·桓帝纪》)
建宁五年(172)
二月十八,武都太守李翕在析里(今略阳县析里碥,嘉陵江边)主持修建郙阁桥。行人称便。由仇靖撰文颂德,摩崖刻石,人称《郙阁颂》。该摩崖已复制于略阳县灵崖寺。
光和二年(179)
十月,巴郡板盾蛮起事,攻三蜀、汉中。(华阳国志·巴志》)
中平元年(184)
七月,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益州牧刘焉。张修于熹平年间(172~178)在汉中传五斗米道。(《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裴注引《典略》)
初平二年(191)
益州牧刘焉遣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领兵攻据汉中。鲁筑城于西山谷口(今勉县老城西走马山上),号曰张鲁城;使张修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及南郑豪强赵嵩、城固豪强陈调。鲁又袭杀张修,夺其众,遂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断绝褒斜谷道,几次杀死汉朝廷使臣,不臣服于朝廷。东汉朝廷拜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其后二十多年间,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道为治,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自号“师君”,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巴(川北)汉(中)夷民多便,关陇之民多迁附之。(《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晋《华阳国志》、嘉庆《汉南续修郡志》)
建安二年(197)
九月,汉水泛滥。(《后汉书·献帝纪》)
建安十六年( 211)
马超、韩遂合兵,与曹操战于潼关,关西(潼关以西)民从子午谷奔入汉中依张鲁者数万家,鲁尽收容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张鲁传》)
建安十八年(213)
九月,梁州别驾杨阜与抚夷将军姜叙联兵,攻征西将军马超,超率部将庞德等败奔汉中,依张鲁。(《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庞德传》)
建安十九年(214)
因张鲁不容马超,至闰五月,左将军刘备遣建宁督邮李恢到汉中交好马超,超从武都逃入氐中,密书降于刘备。(《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建安二十年(215)
三月,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取道陈仓、散关、河池(今凤县),七月至阳平(今勉县老城东关)。鲁弟张卫与将杨昂等据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密遣解慓、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鲁将杨任,卫等夜遁回汉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张鲁闻阳平已陷,乃封藏汉中宝货仓库,南奔入巴中。曹操入汉中,甚嘉之,遣人慰谕。鲁尽将家出,于十一月由巴中返回汉中降(《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曹操改汉宁郡仍为汉中郡。
十二月,曹操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与张郃及益州刺史赵颙等镇守汉中;以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事。曹操率领张鲁及其家属,由汉中班师回邺(今河北临漳县)。迁汉中八万余口于洛、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杜袭传、张既传》)
建安二十二年(217)
曹魏将张郃别督诸军攻占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今四川渠县)、蒙头、荡石,与蜀汉将张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狭窄,张部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汉中,巴土获安。(《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建安二十三年(218)
春,刘备率诸将进汉中,驻军沔阳阳平关,与魏军夏侯渊等相对垒。刘发书成都增兵,蜀从事犍为杨洪说:“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赞同诸葛亮立即发兵汉中,支援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安二十四年(219)
正月,刘备因攻阳平关(今勉县城西)、广石不下,乃自阳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今勉县南5公里)前作营。夏侯渊兵来争其地,刘备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三月,曹操闻讯,急自长安出斜谷至汉中阳平相救。刘备因险拒守,终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逃亡者日多,于五月退回长安,刘备遂占汉中,遣将攻下房陵、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七月,群下拥戴刘备为“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旧州铺)设坛场,自立“汉中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将返回成都时,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八月,大霖雨,汉水泛滥。(《后汉书·献帝纪》)
是年,蜀汉分成固南部置南乡县,治设归仁山(今镇巴渔渡坝之古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