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乾德二年(964)
十二月,宋太祖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兵伐后蜀。全斌由凤州进兵,夺取乾渠渡、万刃、燕子等寨,攻下兴州,败蜀兵七千,获军粮40余万斛。蜀兴州刺史退保西县。全斌又接连攻取20余寨。后蜀招讨使韩保正闻兴州破,遂弃汉中,退保西县。王全斌军先锋史延德追至,韩惧阵不敢出,遣兵依山背城结阵自固。被延德攻破,擒保正及副将李进,获粮30余万斛,史延德继续进军,过三泉山,蜀军溃不成军,烧栈道南逃。汉中入于宋,属峡西路。翌年后蜀亡。(《资治通鉴》卷四)
乾德四年(965)
废黄金县,并入真符县,移县治于今洋县新铺乡黄家营。(清光绪《洋县志》)
乾德五年(967)
五月初二,朝廷将兴元府三泉县(今宁强县唐渡乡擂鼓台)直隶京师,开我国州县直隶中央之先例。(《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
开宝元年(968)
西川及秦岭南诸州,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多分家别居。六月十一日朝廷下诏:“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矧犬马而有养,岂父母之异居。伤败风化,莫此为甚。应百姓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无得别籍、异财。长吏其申诫之,违者依律论处。”(《宋书·太祖纪》)
开宝八年(975)
冬,洋州火灾,焚民居一千七百多间。(光绪《洋县志》)
至道二年(996)
以三泉县改建大安军。次年废,仍设三泉县,直隶京师。(《宋史·地理志》)
咸平三年(1000)
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两路,利州路治设于兴元府南郑县。(《中国地名大辞典》)
祥符间(1008~1016)
兴元知府许迪(字景山),广采木石,修山河堰成,岁大丰收。(《欧阳修文集·许景山行状》)
景佑四年(1037)
改武定军为武康军(今洋县)。(《宋史·地理志》)
庆历四年(1044)
诏令州县皆立学校。三月,设立洋州州学,并置教授。(光绪《洋县志》)
嘉佑二年(1057)
利州路传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集贤校理田谅主持新修白水路,避开青泥岭,使该段蜀道化险为夷,行旅称便。路成,由雷简夫(陕西合阳人)撰、书《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刻于今略阳县白水江镇青崖湾石崖上,今尚完好。
嘉佑七年(1062)
提举常平使者史照,于嘉佑中(1056~1063)奏上堰法,获诏敕书,刻石(山河)堰上(《宋史·河渠志》)。褒城县治由打钟坝移于山河堰北(今勉县褒城镇连城山下)。(《元丰九域志》) 治平中(1064~1067) 太平(今山西汾城县)人杨文广为兴州防御使,韩琦使杨筑筚篥城(在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杨家城)。文广率众急趋筚篥,比暮至其所,部署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清《一统志》)。赵从俨任兴元节度使,劝农治堰,丰腴明刑。(《汉南续修郡志》)
熙宁十年(1077)
朝廷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茶,运往熙州(今甘肃临洮)换马。(《宋史·食货志》)
熙宁年间,洋州知州文同建修学校,令民间子弟就学,亲为讲授。有盗杂居街市,文同捕除之。又关中恶人,从褒斜道潜入洋州剽窃,文同捕获迨尽,社会秩序转安。筑城垣,曾撰《洋州园池三十首》,与苏轼诗文唱和,往来甚密(光绪《洋县志》)。时茶政多不利于民,文同多次上书,匡正榷茶之弊,建言修订。
元丰二年(1079)
建崇道观于洋州酆都山(俗名大爷山)。(光绪《洋县志》)
崇宁二年(1103)
城固县尉柴炳,将县城由东境(汉王城)移于今址。(《汉南续修郡志》)
褒城县令张克获,新修褒城县学。(清《褒城县志》)
崇宁四年(1105)
洋州知州李嵩,主持新修洋州儒学,工竣,由州学教授、北宋名儒杨时撰《洋州新修学记》以颂德。碑存今洋县文博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