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广播
县区广播站基本设备包括机房、播音室、扩大机、收音机、录音机、电唱机、话筒,以及配电柜、发电机等。
在录制设备方面,1956年前统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采购供应、安装维修、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各县广播站只配备发电机、扩大机、话筒和电唱机等。进入70年代后,陆续配有上海生产的L—601和L—602型盘式磁带录音机,以后又为较先进的国产635型和653型录音机所更新。80年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县广播站普遍采用上海葵花牌HL—104型录音机、红灯牌收录机,有的站还配备进口日本M2511型便携式台式录音机,TRQ717型和ALC型盘式收录机以及夏普700型、蓬勃806型收录机等。话筒采用电容话筒和无线话筒等。
在控播设备方面,1965年三原县广播站安装试用调频广播机,成为全国最早采用调频广播的县广播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停用,未能普及推广。进入70年代后,地区广播管理站推广乾县技术革新经验,各县相继在机房安装了电源自动调压、倒换,广播站自动开关、转换,以及广播讯号回测等装置。1978年,三原广播站自行设计组装一台装有数字钟、数字控制仪、前置放大器、收音机、录音机、稳压电源、综合指示器等设备的自动控制台,使机房可自动开关、转换和记录广播时间。
80年代初,地区广播事业局为贯彻国家部颁规定标准,对咸阳、彬县、礼泉、淳化、三原5市县广播站机房扩大机进行检查测试,结果7项技术指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此后,在全面检修改造、加强维护管理的基础上,陆续增置了频率特性、失真度、音频测试仪器和万用电桥、示波器、毫伏表等必要的技术监测设备,各县站扩大机性能有了一定改善,主要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农村有线广播技术标准》规定的乙、丙级规定。
乡镇放大站技术装备亦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1958年初建的放大站仅配有发电机、扩大机。1961年增加配备了增音机、收音机、唱机话筒等广播设备。1973年全区共有73个放大站安装了自动开关机。兴平、乾县两县所有乡镇放大站均实现了自动开关机,没有专线的都安装了广播与电话自动倒闸装置。1980年全区有147个乡镇放大站实现自动开关机,占总数57%以上。
至1985年,咸阳市216个放大站,共有扩大机231部,总输出功率为110万千瓦,各放大站拥有录音机,多为L—601盘式机,有的还是国产或进口盒式的录音机。放大站的收音机,多为国产凯歌牌、红灯牌的台式机,少数站还有上海产71型红波牌收、扩、唱三用机。唱机全系国产206型,扩大机有西安产的500瓦扩大机,上海产2×250瓦扩大机。设备技术比较齐全先进,广播效果不断提高。
农村广播网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据1985年统计,全市拥有县区至乡镇的广播干线1394.36杆公里,乡镇至村屯的广播支线8320杆公里,合计为9715.16杆公里,且均为水泥杆。随着广播网正规化建设,各地广播喇叭的质量安全逐步达标,普遍使用合格皮线,总计拥有喇叭34.69万只,入户率达51%,音响率达到58.4%。
二、无线广播和电视
兴平转播台 197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确定在兴平投资兴建一座广播转播台,1977年破土施工,1979年基本建成,1985年收归咸阳市广播电视局管理。台址占地面积11.55亩,建有机房237平方米,收测室60平方米,专用高压线路1.5公里,通讯专用线路3.0公里,中波广播发射铁塔两座,地网、馈线等附属设施齐备,前后共动用国家投资38万元。
咸阳市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 1978年,咸阳地区广播事业局按省电视台要求配备了电视通讯点,任务是专为省台提供电视新闻资料带,为此地区财政拨款购置了两部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一些辅助设备。从1985年起,咸阳市决定筹建广播、电视台,至1989年国庆节两台正式开播。
三、社会兴办广播电视事业
本世纪50年代,咸阳地区一些厂矿和城镇学校就办起了广播室(站),设备有扩大机、收音机、话筒、唱机、广播喇叭等,用于本单位收听新闻广播、开会扩音和发布通知等,一般无专职工作人员。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广播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用器材、装备不断更新完善。至1985年统计,咸阳市各厂矿、学校经常开展宣传的广播室(站)已有35家之多,这些广播室(站)都有专职人员编制,有正规的工作秩序和先进齐全的广播设备。开办广播节目内容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一般除了转播中央、省台广播节目外,还有自办节目和文艺节目,而且质量和效果日趋提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电视事业在国家财力不济的状况下,各厂矿企业自筹资金纷纷办起了电视差转台,以满足本单位职工收看电视的要求。从1976年开始出现至1985年,国家广播电视系统以外的电视差转台已达26家,是国家兴办电视差转台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