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咸阳专区和各县广播收音站的宣传工作主要是使用收音机,收抄中央、西北局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即时送交县委、政府领导人和有关单位阅知,同时将其中一些内容编印小报发送机关、学校、区、乡政府学习、宣传和贯彻。记录新闻内容包括每日国内外重大新闻消息、中共中央政策、法令、指示、通知和领导讲话等。收音站收录的记录新闻,收音员无权更改、删节或增添文字,不经领导审阅不得向外传播。收音员及一切公私收音机均不许收听台湾、美国等电台广播。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各县收音站有计划地在城乡组建了一批广播收音点和收听小组,利用黑板报、屋顶土广播等形式扩大宣传,并组织干部、工人、学生和农民收听重要新闻广播,推动各级党和政府开展各项中心工作。
1956年后,各县广播站相继建立,收音站的宣传广播由广播站替代,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办节目,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1961年后由于县区建制得到调整,宣传力量明显加强,自办节目质量有所提高,节目设置、时间、内容较为固定。如咸阳市(即今秦都区)广播站自办节目定名《本市综合节目》,每天固定播音两次,同时还开设了《寻人启事》等专题节目。各县广播站自办节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政治宣传节目,其特点是广播大会多,领导讲话多,宣传文件多,会议消息多,知识性、文艺性节目少,为听众服务的节目少。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8年各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前,各县广播站均受到冲击,自办节目停办,每天只转播中央台《新闻》节目和省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等节目。以后陆续恢复了自办节目,政治宣传内容有增无减,同时相继播出“革命样板戏”节目,使群众文化生活有所改善。
各县广播站从1973年至1979年开办“农业学大寨”节目,持续7年之久,占据突出位置,无论是来稿、用稿量,还是稿件的形式、内容、广播时间,都明显超过其他自办节目,成为县广播站宣传的中心内容。据统计,当时地区14个县的自办节目中,有80%以上播出稿件是宣传“农业学大寨”的,其中11个县广播站的“农业学大寨”节目被省台采用播出。可谓各县自办节目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题节目之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各县广播站把广播宣传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上来,在保证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节目的同时,注重办好自办节目,其内容有“本县新闻”、“本地风光”、“为听众服务”、“学科学用科学”、“理论政策讲座”、“听众来信”、“计划生育专题”等新闻性、教育性、知识性、文艺性、服务性节目,而且内容日趋丰富,形式愈加活泼,受到广大听众欢迎。1985年,咸阳市各县区广播站共有各类自办节目70多个,每日广播67小时,其中转播节目46小时,自办节目21小时。各县广播站平均每天播音5小时10分钟,其中转播节目3小时18分钟,自办节目1小时42分钟。
1986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县区广播站除认真做好转播中央、省、市广播节目外,对自办节目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如秦都区广播站增设《振兴秦都》、《法制教育》、《广告信息联播》、《每周一歌》等节目。三原县广播站除坚持办好《三原新闻》、《新闻简讯》、《外地新闻》、《为听众服务》、《文艺节目》、《小说连播》共6个节目外,还与县科协合办了《科技与生活》节目。乾县广播站将自办节目改为《本县新闻》和《专题节目》,扩大了信息量。
兴平、泾阳广播站突出报道了本县籍解放军战士在老山前线的战斗情况。彬县广播站增设了《彬塔了望》,以本县好人好事为主,突出宣传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有线广播网,1956年前主要利用邮电系统的农村电话线路定时传输广播讯号,互相干扰,效果较差。1962年起,各县相继重视了农村广播网建设,至1985年大部分县区实现了专线化和线路水泥杆化。据统计1986年全市已架起县至乡广播专线1394杆公里,乡至村支线8362杆公里,县至乡通播率达到90%以上,村通播率达到71%,入户率达到53%,音响率达到85%,扩大机入级率达到25%。1987年,全市建起村广播室1861处,拥有大音量喇叭4052只。
1988年8月全市遭受暴雨灾害,致使中、北部8县的广播线路设备被毁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6万元,有18个乡镇中断广播,有线广播网建设严重受阻。此后各县财政拨款64万元,各方集资15万元,修复、更新了陈旧设备和线路。据年终统计,全市村通播率达到76%。杨陵、渭城、秦都、泾阳、永寿增长10%以上,入户率达到58%;淳化、旬邑、杨陵、秦都、渭城、永寿增长10%以上,音响率达到93%。
1989年初,永寿、彬县、旬邑、淳化等县又遭冻雨袭击,广播线路冻结10厘米冰柱,造成大量杆倒线断,广播瘫痪。据各县灾情统计,直接损失41万元,其中尤以广播损失最重。灾害出现后,县广播站职工不畏难不泄气,紧急动员,奋力抢救。一是抢收被冻雨压倒的线杆、横担、瓷瓶和铁件,尽量减轻损失;二是摸清灾情写出报告,申请救灾经费,在各级政府支持和群众的帮助下,为救灾和恢复广播筹措了24万元;三是市局重视支持,县局领导职工全力以赴,扛杆拉线、架设线路,保质保量完成抢修任务。年终受灾地区不仅恢复了原有水平,而且在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上大大提高;未受灾地区在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设备更新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农村通播率达到63%,广播覆盖率和入户率合计为65%,音响率达到92%。咸阳市建立农村广播室1925个,拥有大喇叭4835只,联户喇叭1.25万只,小片广播网650处。农村广播网在困难和曲折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