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咸阳市电影发展

2013-7-23 8:10:4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1930年电影始在咸阳天主教堂出现,1934年无声电影在咸阳县城营业放映。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电影事业发展较快。先后建立了“咸阳人民”、“兴平卫星”两座电影院和一批农村放映队。至1960年,已有放映单位95个,其中电影院13个,农村放映队66个,电影俱乐部14个。各县(市)普遍设置电影管理站,城乡放映网点建设初具规模。1961年,咸阳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各项业务的开展与制度建设日臻完善。1963年,全省调整电影管理体制,国营电影院、站、队,集中由省统一领导,乡镇放映队转为县办集体队,加强了地、县管理机构。全区现代革命题材影片的发行、农村普及规划放映和电影幻灯宣传工作蓬勃发展,出现了周至哑柏放映队等知名度颇高的先进典型。“文化大革命”中,全区电影发行和放映陷入混乱。1976年后,全区电影工作拨乱反正,恢复放映秩序,适应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重新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980年咸阳地区进一步在全区发展了集镇电影院和放映队。1982年,总结推广“新兴经验”,抓了农村普及放映工作,在全区放映单位中开展了“两创”(创建文明电影院、电影队)竞赛活动。1983年咸阳分公司改为咸阳市公司,开始推行经济承包制,在放映单位与发行部门之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试办农民个体电影队,开放服务区域,推行售票放映。到1990年,全市已拥有一个遍布城乡的以国营、集体院队为主渠道,多种所有制并举的电影放映网络。
第一节 发行
    1960年,陕西省电影公司咸阳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地区始有地区性的影片发行业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面向小队排片为面向县(市)管理站排片,充分发挥县站作用。1962年贯彻全国“九江会议”精神,管理站对影片拷贝作了全面清理,改进了排片方法,发挥了各类影片的作用。既配合了形势教育和政治运动的宣传,又注意到影片节目的多样化,基本上克服了供需之间的矛盾。35毫米影片,重点发行了《人民公敌蒋介石》、《肯尼迪的真面目》、《保卫古巴》等影片;配合农村开展社教运动,选排了《刘介梅》、《三年早知道》、《李双双》等14部长片和有关科教、纪录短片。按照省“35毫米新片拷贝调度试行办法”,对地区发行的新片实行了定时间、定场次、定成分的三定管理办法,加速了拷贝的周转使用。同时对16毫米影片扩大发行到11个县。1964年全区重点发行和普遍映出《李双双》、《槐树庄》、《红色宣传员》及《夺印》、《白毛女》、《暴风骤雨》等优秀影片,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据当年统计,农村放映现代题材影片场次占总场次的85%。其中反映革命现代题材片共48部,映出6400多场,观众达550万人次。196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发行放映了《南征北战》、《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和《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等影片。
    “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映影片达100多部,批判放映了《兵临城下》、《舞台姐妹》、《逆风千里》、《桃花扇》等7部影片。1970年12月,“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开始在咸阳发行。1971年,配合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重点发行了“样板戏”电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让更多的群众看到电影,对《沙家浜》实行快速流转,两次调度的办法,仅用25天时间,在全区14个县(市)映出;对《红色娘子军》则采取“一线多机、多点”,串片放映的方法,加速了影片流转。全年“样板戏”片映出达4332场,观众有533万人次。1973年地区又对10部“样板戏”影片普及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全区开展了“赛学习比路线,赛干劲比贡献,赛团结比协作,赛技术比质量,赛纪律比作风”的“五赛五比”竞赛活动,推动“样板戏”片及重点农业片的普及工作,全年“样板戏”片共放映6337场。《红旗渠》、《大寨红旗》等5部重点农业片,共用了64个拷贝,映出4818场。1975年5至6月,全区举行了“样板戏”电影汇映,新增《杜鹃山》、《平原作战》、《闪闪的红星》3部影片。汇映月共映出2271场,其中35毫米354场,16毫米1917场。同年9月,地区传达了毛泽东主席“文艺是党的事业”、“文艺要百花齐放”和“样板戏不能阻碍文艺事业的发展”三条指示,其他影片发行开始有了增加。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一大批被长期禁锢的电影解禁,全区重点发行放映了《新的长征》、《甲午风云》、《林则徐》、《李时珍》以及《大庆之路》、《知识老人》、《勇攀科技高峰》等影片。1979年,地区文教局对电影发行渠道进行了整顿,恢复了计划发行和放映秩序。同时坚持对16毫米影片采取快速流传、两次调度的办法,提高了节目使用率。1981年贯彻全省电影发行业务三级管理体制,地区分公司对35毫米影片试行先地区所在地和重点县城,后一般县城;先县城影院,后大集镇国营影院、站,再乡办集体电影院、站;先对外映出单位,后对内映出单位。同时重点影片全区使用1-2个月,第一轮只安排县(市)所在地影院,第二轮依次安排到集镇国营影院、工矿和乡办院、站。全区放映时间130天,地区实行两次调度。复映节目,按照先对外,后对内原则,结合实际具体安排。新闻纪录和科教片,实行普遍加映和专场映出、专业性影片对口对路发行。从当年7月重点影片《喜盈门》开始放映,至1982年1月,35毫米映出556场,观众50万人次,发行收入3万元。16毫米、8.75毫米映出3296场,观众460万人次,发行收入2.4万元。农村每人平均观看1.47次,该片普及的深度、广度和观众反映的强烈程度,以及单元收入在地区均属空前。
    1982-1983年贯彻“城乡兼顾,重点抓好农村”的方针,地区各级公司和各类放映单位,积极开展了优秀影片、科教影片和配合青少年教育影片的映出活动。影片发行本着“地县结合,穿插组织,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使用”的原则,实行“季调度、月补充、快速流传、节假日增供”的办法,发行放映了具有重大现实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如《西安事变》、《喜盈门》、《春晖》、《血,总是热的》等故事片;《莫让年华付流水》、《拼搏》等绿片;《绿化祖国》、《岳滩小麦高产之路》、《叶面施肥》、《地膜覆盖》、《计划生育》等科教片。
    1984年后电影市场受到电视、录像和文化夜市的严重冲击,咸阳市电影公司提出“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在影片发行上进行了多项业务改革。制定了“优秀影片单片承包试行办法”,规定放映单位在超额完成承包影片核定的映出天数、场次、上座率、放映收入、发行收入等项指标后,可提留发行收入超收部分的2%(35毫米)或3%(16毫米),作为参加放映和有关业务人员的劳务费。对开放单位新片实行浮动分账,集镇影院实行包底分成。部分影片作“内部发行”,实行浮动票、租价。1985年,全年17部重点影片共映出6047场,观众323万人次,发行收入47万元。1986年重点影片《少年犯》,首轮映期65天,映出792场,观众69万人次,放映收入14.8万元,发行收入7.7万元。1988年,全市电影发行放映人员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需求为中心,加强了发行放映企业经营工作。不少县公司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需,充分发挥了浮动票、租价政策的作用,增加了发行收入。全市年发行收入达到221.74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1989年影片发行工作不断深化业务改革,实行效益排片,促进映出,提高拷贝创值水平。1990年,全市开展了“除六害”、树新风电影宣传活动,排映了《赌命汉》、《赌博——罪恶之源》、《夜幕下的黄色幽灵》和《阿罗汉神兽》等影片。
第二节 放映
    建国初期,咸阳电影均由省属各系统的放映队在城区及各县进行巡回放映。1950年7月,张鸿勋与西安阿房宫电影院合办“红星联合电影放映队”,带有35毫米座机和改装的发电机,在咸阳城内仁义巷露场映出约半月,影片有《大西南凯歌》、《红旗漫卷西风》、《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以后曾在泾阳、三原、武功、兴平等地巡回映出。1951年末有省中苏友好协会放映队、团中央放映队等,映出影片有《游击英雄》、《解放大西南》、《农家乐》、《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共90场,观众约8万人次,其中描写战争和生产的影片最受群众欢迎。1952年省文教厅筹建咸阳人民电影院,在县城文庙(今人民剧院处)借用露天场地,搭棚置凳可容500人左右,于12月正式映出,每晚一场,映出影片有《翠岗红旗》等。各县电影活动统由省电影队各分队承担映出,省一队在三原,四队在咸阳、兴平、礼泉,六队在咸阳,九队在咸阳、兴平,三队在乾县,省属长武队包片长武、永寿、彬县等地。
    1953年省上投资16.9万元新建咸阳人民电影院,计征地10亩,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座位972个,于1954年国庆竣工开业。同时西北工学院、西北国棉一、二厂相继成立了放映单位。1956年省属文化系统电影放映队、站、院分批下放交专、县政府管理,两批下放16个放映队,实现了县县都有电影放映站、队。1958年礼泉烽火农业社、咸阳“五一”农业社试办了省内第一批“社办放映队”。经过3年发展,到1960年咸阳专区建立时,全区电影放映单位共计93个,其中文化系统79个,厂矿和机关单位电影俱乐部14个。南部6县市全部有了电影院或放映站,农村拥有电影放映队66个,城乡电影放映网已初具规模,电影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61年专区成立后,因国民经济处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对电影放映进行了调整和整顿,放慢了发展速度。在“分而不乱,事有人管”的原则下,专县结合,上下齐抓,对放映单位和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财务监督,以及登记考核和签证工作,加强了管理,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1964年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山区”服务,电影得到进一步普及发展。“文化大革命”初,工作秩序失常,规章制度废止,放映人员流失,企业严重亏损。全区有1/3的人员没经过专门技术培训,放映事故时有发生,电影事业受到严重干扰。1972年起,由于实现“转轨定向,支援农业”和普及“革命样板戏”电影的需要,农村放映队有所发展。1973全区放映点扩大到3525个,年放映“样板戏”电影6337场,每个生产大队年均放映两场。同时在农村放映了《大寨红旗》、《昔阳盛开大寨花》、《沙石峪》、《红旗渠》等5部农业影片,受到群众好评。1974年在“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口号下,地区开始发展8.75毫米放映队。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区电影放映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当年增加放映单位122个,同时出现了县乡和集镇兴办电影院站的势头。1979年开始在市区试办礼堂、俱乐部对外开放工作。至1980年,全区放映单位达到445个,其中城市电影院、站、俱乐部共109处,农村337个,实现了“县县有电影院,乡乡有放映队”的目标。80年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电影放映事业提供新的机遇。1981年后,咸阳地区集镇电影院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1983年乾县、礼泉率先试办了农民个体放映队,为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87年起,部分影院和对外开放单位,筹资进行建筑装修和设施改造,开展多种经营。1989年咸阳电影院改建成全市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至1990年,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557个,其中城市电影院、站、俱乐部共计75个;农村482个,电影普及成效显著。尤其是乡办放映队144个,集镇电影院10个和个体放映队290个,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咸阳市概况:杨陵区简介
·咸阳市概况:兴平简介
·咸阳市概况:三原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泾阳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乾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礼泉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永寿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彬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长武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旬邑县简介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气候环境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水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土地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生物资源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