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咸阳有悠久的历史。明代以前,境内汉族多信佛教或道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境内。1840年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和基督教遍及各县,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1931年,梵蒂冈在三原县城设立三原教府,建起了当时关中最高最大的教堂。天主教和基督教相继成为境内信徒较多、影响较大的宗教。
建国后,天主教、基督教界驱逐了敌视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罗马教廷代理人,割断了与帝国主义势力的联系;佛教、道教废除了寺院的封建剥削和特权压迫,僧、道自食其力;伊斯兰教摆脱了民族不平等的枷锁,恢复和新建了咸阳、兴平、三原、礼泉、长武等地清真寺,从而开展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境内所有宗教被迫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归还了教堂、寺观等宗教财产,恢复了宗教活动。据1994年统计,境内天主教有教堂47处,会所11处,主教1人,神甫22人,修女47人,修士28人,信徒34055人。基督教活动点91处,牧师6人,长老89人,传道员73人,慕道3830人,信教群众28135人。佛教有寺院16处,和尚66人,尼姑103人。道教宫观8处,道士13人。伊斯兰教清真寺7处,阿訇8人,满拉1人,穆斯林6402人。
第一节 天主教
一、传教活动
明万历年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在北京传教。泾阳人王徵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借进京应试之机会见了庞神甫,并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圣名斐理伯,成为陕西省第一位天主教教徒,时已45岁。天启五年(1625)王徵司理广平时,因丁母忧回籍,邀请在山西绛州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来陕,为其全家举行入教洗礼。金尼阁为咸阳境内第一位天主教传教士,王徵家则成为咸阳市境第一个天主教家庭,其所创“崇一堂”为咸阳市境第一座天主教堂,并曾做过关西主教堂。不久,金尼阁又会同神甫汤若望(德国人)于三原北城建堂一座。当时受洗入教者约有200名。入教名流除王徵外,尚有三原北城蒋姓某大员,吏部尚书张问达之子张敬一秀才(圣名保禄)等。从1625—1700年,德、法、意、比利时等国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传教者共10人,较有名者还有杜奥定、方德望、南怀仁等,他们多驻足三原北城或鲁桥天主堂,兼管全省教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后,天主教长驱直入中国内地各省。那时,传教活动和开拓教会堂点的路线有:(一)通远坊—泾阳—修石渡—咸阳—兴平—武功—西府。(二)通远坊—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境内各县会口大都在道光咸丰年间正式建立。泾阳城内的原林桂巷教堂,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兴平县的坡头、陈文、五帮村和武功县的桃园庄、北营、普集镇等地教堂均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相继创立。礼泉县的茨林村、云里坊和乾县的马连村等地教堂也于这时由通远坊遣往西北一路的神甫所创建。
1917年,意大利人希贤主教由山西太原调来陕西关中教区时,带来了国籍神甫王道南,并派其在西北各县开拓教务。王由通远坊到旬邑、永寿、彬县、长武等地传教,最后落脚于彬县城内。
1931年11月1日,梵蒂冈划分西安总教区为西安、三原、周至、凤翔和大荔5个教区。又划三原教区归意大利威尼斯省方济各会士传教范围,设三原主教府,下属高陵、富平、泾阳、耀县、铜川、淳化、旬邑、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和咸阳等13个县。第一任主教为意大利威尼斯人班锡宜(1897—1986)。兴平、武功县则划归周至教区,属国籍教区,第一任主教为高正一。
建国初,咸阳境内天主教信徒总数约14000余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县为武功,约4000多人,三原3000多人,兴平2000人,泾阳1000多人,咸阳500人,淳化200多人,彬县100多人。
从1932年到1949年17年间,先后到三原教区的外国传教士有16人,加上原有的主教班锡宜等4人共20人。到解放前夕,留下来的仅余7人。
建国后,梵蒂冈向中国天主教发来指令,谓“有神无神势不两立”、“爱国爱教有矛盾”等,不许中国天主教神长教民拥护共产党,不许阅读共产党的书报,不许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组织和活动等。这些指令激起了中国天主教爱国神长和教民的愤慨和反对。1950年11月四川广元县神甫王良佑和500名教民签名发表了《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咸阳市各县天主教会相继响应这一倡议,成立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委员会。三原爱国会带领爱国教徒坚决拥护政府,于1951年秋接管了三原益华小学,又于1953年秋将班锡宜和谢霖嘉驱逐出境,推举王秉德为三原教区代理主教。接着,三原教区神哲学院由通远坊迁进三原县辕门巷总堂。1956年,推选任志平为三原教区代理主教,同时正式成立了三原教区天主教爱国会,任志平任主任。当时教区总堂常住神甫,还有宗怀德、窦匀哲、韩锦堂,一方面任教神哲学院,一方面管理教务;武官坊的本堂神甫为李进义,桃李村为刘登席,张二册为韩文潮,泾阳、咸阳为蓝石、张刚毅,礼泉为蓝哲一,乾县为韩继光,兴平有神甫2人。1960年春,神哲学院解散。1966年后,咸阳各地教会完全停止了宗教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区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的有关问题,先后给三原任志平、窦匀哲、宗怀德、刘登席,泾阳的蓝石,礼泉的蓝哲一,乾县的韩继先,兴平的吴潜,武功的李敦化等神职人员的冤假错案平了反。全市各县从1982年起相继开放了一批教堂和场所,三原县有武官坊、桃李村、张二册等12处;泾阳县修石渡、大训堡和王孟村3处;咸阳有渭城区穆家沟1处;兴平批准开放了五帮村、坡头、陈文村、来祁寨等16处;武功有桃园、北营、普集镇等9处;礼泉有茨林村、方家、魏村等5处。
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在省宗教局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充分协商,于1993年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了教区,原三原教区改为咸阳教区,原周至教区所辖兴平、武功、杨陵划归咸阳教区,并代管铜川市的教务;而原三原所辖的富平、高陵,则分别划归渭南和西安教区。教区总堂设在三原辕门巷天主堂,主教为宗怀德。
全市各地会口都安排了本堂神甫,三原有5位神甫主持各大会口,泾阳、市区共有3人,兴平3人,武功4人,礼泉3人,乾县1人。武功教徒最多,超过10000人,次为三原约7200余人,兴平5923人,泾阳3369人,礼泉超过3000人。天主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并抵制了境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控制和渗透,走上了自办教会事业的道路。
二、教堂
三原鲁桥镇·北城教堂 三原鲁桥镇教堂始于1625年,是咸阳境内的第一座教堂。教堂四椽六间,以八根木柱分为正厅和两侧廊。院前设大门,门内两廊厢房,后院有中式后楼五间,西园内设置观象台。此堂300多年来称鲁桥北堂,原址在鲁桥城内贠家巷。北堂对门还有一大院,20余间房屋,称为南堂。稍后不久,金尼阁和汤若望又曾在三原县北城建堂一所,后经清康、雍、乾各帝禁教而改为东岳庙。
三原辕门巷教区总堂 为三原教区主教府驻地。1935年开工修建,1940年建成。计教堂面积为666平方米,堂面计高33米,长45米,宽18.3米。大堂建筑仿罗马宫殿模式,故称“罗马式”,又称“巴西利卡”(宫殿),最大的特征为长方形式,主厅两侧被罗马风格的圆柱分隔成中厅与侧廊(又名耳堂),中厅分两层,共高15米,各以八面圆形拱门和顶圆柱撑托。中厅末端为弥撒间,为一半圆形和大圆穹窿建筑,称圆形拱壁——回声壁,形同星夜大宇宙之穹空,非常壮观,总建筑风格浑圆雄伟。堂奉耶稣圣心为主保,名耶稣圣心堂。大堂南墙外还附建一授洗小堂,北墙外建有更夜所和钟楼,均有门相通。建造大堂的同时,又于其北侧修建三层楼一座,为主教办公楼。总计教堂与所属堂院共占地6亩6分。后教堂和大楼均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堂面镶嵌于右任手书“天主堂”石匾一方。1993年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教区,三原教区改称咸阳教区,三原辕门巷总堂定为咸阳教区总堂。
武官坊安多尼堂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山东省教民移来后,教民数字猛增至800余,遂于1940年起在老城另建大教堂一座,1949年落成,堂奉安多尼圣人为主保。建筑风格大致采取古罗马式,“文化大革命”中被查封。1982年,教堂重新开放后,于1989年进行了重修,堂面换建为“哥特式”,附设音乐楼。堂高27米,长41米,宽12.5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堂内分正厅和侧廊,以两排18根石圆柱拱门撑托;最后部为祭台间,以大拱门和正厅相连。堂内有圆形石雕圣水缸,高约1米多,直径半米,刻有人物禽兽花卉纹饰,乃清代文物。教民约3000人左右,兼管附近的曹师凹、大李村、吴家堡等,教民总数约达4000人之多,属咸阳市最大的一个会口。
泾阳县修石渡圣母无染原罪堂 明末清初,修石渡教徒开始在一荆姓教民家中祈祷望弥撒,数十年后始在东城外建造了一座三间教堂。直到20世纪初期,教民已增到200多,由扶风人侯姓神甫设计建古罗马式教堂一座,共5间,堂面计高20余米。教堂于“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1983年落实教产时,经县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划给该教会地面5亩,教民开始筹集资金,于1991年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大教堂,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并以之称堂。教堂建筑占地872平方米,门厅五间三层,上建圆拱顶钟楼,正中高竖红十字架,楼顶正中为耶稣塑像,两侧为圣保罗和圣伯多禄像;教堂长10间,可容千余人;堂周围还建有神甫住房、门房等其他建筑。修石渡会口共有教民1100余人。
兴平县五帮村天主堂 1900年始建,1982年重新开放,第二年经批准重建。教堂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乃兴平县最大的一座教堂。堂院共占地3亩,共有房屋59间。教民1100余人。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