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是道教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张陵祖孙三代在四川和陕西传道,影响甚广。宋代,浙江临海人张存端在紫阳修炼,写出《悟真篇》。明、清两代曾有湖北武当云游道士来安康传道,发展了龙门、华山、茅山等教派。在安康地区信徒最多的是金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道教是多神教,既信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又信城隍、土地及天神、人鬼等等。他们以“道”设教,各行业分别建庙奉祀,各宫、观都有自己的“会期”,逢会期举行大祭活动,吸引香客布施“功德”,募捐钱物,扩大影响。清时,安康就有道教活动场所30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紫阳擂鼓台的真武殿;安康的东药王殿、西药王殿,香溪洞玉皇阁,平利县女娲山三台寺等。抗日战争后,许多宫、观、殿、阁改作乡、保公所或兵营、学校、仓库等,道教活动日渐衰微,许多名山宫观无人住持,有声望的道人也不多。
建国后,组织道教人士参加劳动。对年久失修、无道人居住的宫、殿予以没收;对尚有道士居住的宫、观房屋保留,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1958~1959年,全区在道教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宗教民主改革工作,改革妨害生产和浪费财物的宗教活动,废除等级、打罚制度。1958年,全区有8名道士,保留了3处宗教活动场所。
60年代,在极左思潮干扰下,宗教神职人员受到冲击,正常宗教活动停止,擂鼓台真武殿的神像、经书遭毁坏,香溪洞被避为劳动基地,文物破坏殆尽。1980年,中共安康地委批准恢复道教东药王殿的宗教活动;1981年香溪洞被避为香溪公园,恢复其正常的宗教活动。1990年安康市道教协会成立。
安康道教较有名的宫观有擂鼓台的真武殿、香溪洞的玉皇阁、南宫山的观音殿、东药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