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蜜蜂养殖历史悠久,已历经三千余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突然军中大旗之上聚集群峰,被视为吉祥征兆,遂命名大旗为“蜂纛”。
本市旧法饲养蜜蜂世代相沿,直至如今,凤县、太白等山区仍以旧法饲养中蜂者居多,烧蜂取蜜,剿巢提蜡。
民国19年(1930),北平民生养蜂场运意蜂百群入陕,售给眉县、大荔养蜂者。从此,意蜂引入本市,群众称之为“洋蜂”。后因兵燹灾荒,加之饲养技术不过关,其发展甚慢。
1958年“大跃进”中,涌起一股养蜂热潮,国家、集体大办养蜂场,市商业局办起4个养蜂场,饲养意蜂668箱,市服务公司养意蜂2895箱。同年春,省畜牧研究所在凤县改良中蜂饲养方式,置蜂群于意蜂箱内饲养试验。省商业厅买几十箱种蜂在虢镇火车站附近改用意蜂箱饲养试验成功。
1959年,坪头、虢镇、县功、益门等公社和贾村管理区共养中、意蜂7027群。
60年代初,朱德委员长提倡大量养蜂。1965年5月,省畜牧厅、畜牧研究所、供销总社在凤县联合举办陕西省中蜂改良学习班,并在崖湾蹲点改良中蜂,效果良好,改良后的中蜂繁殖快、产蜜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蜂改良未能坚持下去,许多国营和集体蜂场因管理不善而纷纷垮台,私人养蜂被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有的收为队有,有的出卖,养蜂事业转入低潮。10年“文革”,蜂群比1961年减少57%。
粉碎“四人帮”后,养蜂事业复苏并迅猛发展,1978年全市有养蜂场202个,其中县办3个,社办23个,大队办71个,小队办105个,当年养蜂27600群。国家收购蜂蜜1363吨,蜂蜡6.9吨,蜂王浆1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高蜂产品收购价格,销路广阔,本市蜂群骤增,转地放蜂者日益增多。1980年4月,市兽医检疫站印发《宝鸡市蜜蜂检疫办法》。畜牧兽医中心站配备养蜂专于,普遍推广养蜂技术。先后集中在宝鸡县虢镇、凤翔县五曲湾、凤县举办学习班3期,采取巡回传授的办法使各县1200多名干部和群众掌握了中蜂新法饲养技术。1982年宝鸡县有中蜂2892群,其中新法饲养556群。八鱼公社张家岭赵天有一家饲养中蜂35箱,采用新法饲养,全年收蜜1204公斤,生产王浆21公斤,收入5110元,除开支外,净收入3490元。同年春,开展本意蜂品种资源调查,并购买当地本意蜂15箱在武功农校定点饲养,测定生产性能。据统计全市有本意蜂25505群,各县均有养殖,扶风、凤翔、眉县为数较多。6月,畜牧兽医中心站养蜂技术员王堪同凤县瓦房坝公社油房嘴大队饲养中蜂的陈芳奎、张卫兵两家签定协作合同,选中蜂15桶,试制两用脱粉器及生产巢蜜、花粉的方法获得成功,脱粉率达50%左右。玉米吐粉期,用15个脱粉器日脱4至5小时,5天可脱花粉3.37公斤。
1983年全市蜜蜂达50476群,其中本意蜂23243群,占46%,中蜂27233群,占54%。新法饲养的中蜂5554群,占中蜂20.4%。均创历史新水平。
1984年春,市畜牧兽医中心站召开各县(区)养蜂技术员会议,传授蜂蜜花粉生产技术,当年宝鸡、凤县不少蜂农开始生产,共收购花粉10吨,远销北京、大连、南京等地。1982年至1984年间,我国使用剧毒农药,出口蜂蜜中,抗生素含量在0.02~0.11PPm之间,不符合国际标准(不得超过0.05PPm)的规定,加之一些蜂农蜜中掺杂使假,销路不畅,蜜价跌落,蜂农收入减少,蜂群下降。
1985年,畜牧技术部门工作中心转向购销,疏理流通渠道。下半年国际国内市场又活跃起来,蜂产品价格上涨。同年,市蜂业公司成立,同畜牧兽医药械公司一起,大力开展蜂蜜、蜂王浆、花粉、蜂蜡购销业务。
1986年,蜂群开始回升。同年底,市畜牧兽医中心站根据农林部颁发的《养蜂管理暂行规定》精神,本着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组织养蜂专业户和生产科研单位成立宝鸡市蜂业联合体,负责组织生产购销蜂产品,并为广大养蜂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1987年,联合体从北京引进意大利种蜂30只、喀尼阿兰种蜂5只,采取补助方式分配12个县(区)有经验的重点户繁殖推广;从四川购进升化硫5吨及其它蜂药、蜂具,由收购员携带送货上门为养蜂户服务;恢复中蜂改良工作。联合体全年购销蜂蜜507吨、王浆11吨、花粉33吨、蜂蜡15吨。经销金额340万元,上交利税6万元。全市年末蜜蜂达到37310群,比处于低潮的1985年20318群增长83%。渭滨区益门乡杨家湾有45户饲养中蜂300多群,杨荣科一家多达100群;眉县齐镇刘焕章多达170群,年收入2万余元。
1990年全市养蜂30412箱,产蜂蜜649252公斤;养蜂重点户和专业户达1000多个;市蜂业公司经销蜂产品519吨,其中蜂蜜400吨,王浆7吨,花粉69吨,蜂蜡4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