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家禽养殖业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雄鸡用以司辰,母鸡供人食蛋。鸭、鹅、鹌鹑、鸽等虽少,亦为人们依据地域、气候和环境而择利养殖的重要家禽。
近年来随养殖业的大发展,存栏数不断上升,涌现出众多禽类养殖专业户、重点户。科学饲养的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加上适时的疫病防治,使得禽类养殖业日益兴盛,经济收益越来越可观,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
一、鸡
本市养鸡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农户妇幼经营的副业。
民国33年(1944)5月5日,陕西省国民政府训令各县“多养牛、鸡……光裕农村经济而增抗战力量,尤须择选优良品种,施行技术指导,而裕民食……。”翌年,姜城堡马世贤、王焕然、古胥东3人引进白羽来航鸡200只舍饲。
新中国成立初,禽蛋少,价格廉。1953年,禽、蛋由国营食品公司统一收购供应。1956年,鲜蛋价格在每公斤0.8元的基础上提价20%。1957年鲜蛋实行派购,基层或按户、或按人、或按养鸡数等多种形式摊派。1958年大刮“共产风”,家禽亦在一平二调之列,养鸡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1959年春,贯彻中共中央“大集体小自由”精神,准许社员搞家庭副业,当年建国营、集体养鸡场7个,饲养来航鸡1072只。同年9月,国家提高收购价格,禽价提高52.8%,蛋价提高3.5%。交售禽蛋者奖售紧缺小食品。城镇实行保证特需,凭票限量供应。
1972年7月宝鸡市畜禽委员会成立,农商配合,养鸡业得以发展。国营食品公司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扶持,办种鸡场,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地,新法孵化雏鸡。当年鸡存栏213万只,比上年增长38.6%。
1973年,实行交售鲜蛋奖售饲料的办法,农户每交售1公斤鲜蛋,国家奖售饲料粮0.2公斤。同年冬,农村开展“基本路线”教育,狠抓“阶级斗争”,批判“重副轻农”,禁养、限养家禽,限制单位和个人去市场或农村采购禽蛋,开展“一个鸡蛋卖给谁”的大讨论,不准社员以禽蛋易物,只许卖给国家。禽蛋生产下降。
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20号文件,农村、厂矿、学校、部队形成养鸡热潮。农商密切配合,配训技术人员,增设孵化场(点),当年为群众提供小鸡1126876只,年末全市鸡存栏150万只,良种基地扩大到126个大队。
1979年春,在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提高禽、蛋收购价格,取消一切禁养、限养规定,当年鸡存栏达137.94万只。国家收购禽、蛋量猛增,家禽比1978年增购1.1倍,鲜蛋增购36%,缓和了多年禽、蛋供应紧张的状况。
1980年5月,宝鸡县阳平公社西枸村卢宏发率先冲破农户零散养鸡的旧传统,贷款400元,购买雏鸡320只,采取火炕育雏,自制配合饲料,实行栏舍饲养,适时防疫,定期消毒,当年10月至翌年11月,共产蛋937公斤,加上出售公鸡和鸡粪得酬,纯收入1009元,每只鸡平均净收入8元。各级政府大力宣传推广这个典型,养鸡重点户、专业户发展很快。
1982年春,市畜牧兽医中心站聘请省农校教师闫凤琴,并组织市、县技术干部以育雏为重点,在川原各县区巡回传授养鸡技术。
1983年,财政拨款9万元,增设孵化点12个,增建陇县种鸡场;按省奖励良种化办法,逐级签订良种增殖承包合同;组织力量,广泛宣传养鸡技术,市、县办培训班30余期,训练孵化人员353人。3月,市畜牧、商业两局联合印发“大力发展养鸡九条意见”,强调以私养为主,扶持“两户”;允许“两户”请帮工、带徒弟、雇零工;大力推广良种;倡导火炕育雏和栏舍养鸡。当年全市孵化小鸡468万只,超15%完成孵化任务;建育雏火炕20882个,雏鸡成活率普遍提高。春季共推广良种鸡175万只。养鸡“两户”达11017户,其中养50只以上的有5226户,100只以上的4392户,200只以上的1155户,300只以上的244户。年底全市鸡存栏300多万只;收购禽421845只,鲜蛋2931500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2.7倍和80%。
1984年,把养鸡列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突破口,全面推广良种化、火炕育雏、栏养、笼养和配合饲料、防疫治病等综合技术。市委把金台、渭滨郊区确定为副食品基地,市粮食局供平价饲料500万斤,支援多种经营款2万元,给专业户贷款贴息,计划发展养鸡专业户1000户,养鸡10万只。至11月,金台、渭滨两区养鸡27.8万只。由于一哄而起,配套措施跟不上,后下降到17.3万只。同年末全市鸡存栏338.29万只,产蛋8691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5%和34.9%。当年6~9月份,蛋价下跌,每公斤1.6元左右,养鸡发展迅猛的乡、村,由于技术跟不上,死亡多,效益低,造成亏本。1985年全市鸡存栏下降。1986年蛋价逐步上涨,每公斤2.4元,淡季3.4元。至1986年继续上涨至每公斤4元左右,鸡存栏回升,全市达321万只。养鸡户普遍引进良种,重视防疫,广泛运用配合饲料,涌现出不少科学养鸡的典型。1990年末,全市鸡存栏405万只,产蛋17132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