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早在石器时代已有原始制陶业,岐山、扶风周原遗址,凤翔先秦大墓出土的鼎、豆、壶、盆、盘、簋、盂等日用陶器,充分显示了周、秦时宝鸡制陶业的盛况和人民的智慧。眉县常兴火车站汉代古墓发掘的陶乐使佣,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唐白瓷碗、三彩马等,都有精湛的技艺。宋、明、清时,陇县窑场陶瓷品曾兴盛于西北。民国时,凤翔有陶窑50余处,凤县的罗儿沟、来家坪、邓家台亦有制陶作坊。
宝鸡解放后,1950~1955年,陶瓷业遍布市区及千阳、陇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麟游等县。1955年共有陶瓷作坊194户,从业者500余人,年产值23.53万元。1956年上半年,益门镇瓦峪寺6户土陶作坊组成宝鸡市第一陶瓷生产小组;岳家坡(今市牛奶厂址)4户土陶作坊组成宝鸡市第二陶瓷生产合作小组。是年下半年,两个陶瓷生产小组合并为宝鸡市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相继建立了凤翔县陶瓷厂、陇县陶瓷厂、千阳县城关陶瓷厂、宝鸡县虢镇陶瓷厂、扶风县城关陶瓷厂等5户陶瓷企业,宝鸡市陶瓷生产合作社亦转为合作工厂。1963~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宝鸡市陶瓷厂、千阳城关陶瓷厂、虢镇陶瓷厂、扶风县城关陶瓷厂先后下马。1985年,全市仅有凤翔、陇县两家县属小型国营陶瓷厂,共有职工192人,产值67.2万元。1989年,全市有独立核算陶瓷工业企业3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4万元,工业总产值9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42.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72万元,上交利税10.7万元,共有职工426人。
一、陶瓷企业
凤翔县陶瓷厂 位於凤翔县城东纸坊村。1958年3月筹建,8月转产耐火砖,易名凤翔县耐火材料厂。1959年1月转为地方国营,1960年更名为凤翔县陶瓷厂,是宝鸡生产日用陶瓷的专业厂家。1985年,占地面积172788平方米,建筑面积593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1.3万元,流动资金42.8万元,有金属切削设备1台、锻压设备1台、电力机械设备34台,主要专用生产设备28台,产量42万件,职工133人。
陇县陶瓷厂 位於陇县东风镇窑场。其前身为1958年4月由6名小手工业者组成的工艺厂,后经县上投资扩建为电瓷厂。同年9月,以电瓷厂为基础成立地方国营陇县耐火材料厂。1959年6月,耐火材料厂转产陶瓷。后来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厂名亦随之变更。1966年改为地方国营陇县陶瓷厂。1981年起隶属县经委领导至今。1985年占地面积47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83平方米,职工144人,产量100万件,固定资产原值86.10万元,流动资金21.7万元,有金属切削设备2台,焊接及切割设备2台,主要专用加工设备33台,国家累计投资95.4万元,年末生产能力130万件。
二、陶瓷产品
明、清时,陇州窑生产粗缸、粗碗,凤翔窑生产细花瓷壶、青花小瓷碗。民国时,宝鸡各陶窑主要以烧制粗瓷为主的日用陶器。
1958年,凤翔、陇县两陶瓷厂初建时,生产缸、盆、罐及耐火砖、低压电瓷瓶、瓷夹板等。至1985年,凤翔陶瓷厂产品品种发展为日用陶瓷、工业瓷、建筑瓷共77种,其中生产的美术瓷器钟馗、弥勒佛于1974年和1978年被评为省旅游纪念品。陇县陶瓷厂生产用具、园林陶瓷、艺术陈设陶瓷及其它杂件有5大类190个品种,其中粗瓷106种、细瓷60种、工艺品24种。1976年细瓷产品在全省陶瓷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获第一名,1979年生产的大缸、二缸亦评为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