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素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其草编、刺绣、剪纸、布制品、彩绘泥塑等工艺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农家副业生产。自改革开放后,民间工艺美术品以现代化工业方式生产,增加了金属、玻璃料器、地毯等工艺美术品品种。
凤翔县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之乡,民间工艺美术品极为丰富,彩绘泥塑、剪纸、刺绣、木版年画、漆器工艺、草编等,都以造型精美、形态妩媚、刀法精炼、线条有力、造型逼真而负盛名,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展出,受到高度赞誉。近年千阳县民间工艺品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该县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帮助挖掘开发下,40多个主要工艺品很受客商欢迎。
1989年,全市有独立核算工艺美术制品业18户,固定资产原值293.2万元,职工840人,工业总产值583.9万元,出口产值278.4万元,流动资金663.7万元,销售收入403.6万元,利税总额12万元,上缴利税3.3万元。1990年,全市二轻系统有工艺美术制品厂6户,工业总产值404万元,职工344人,完成税金12万元。全市19户工艺美术品制造企业产值563万元(其中出口产值238万元),销售收入454万元,完成利税总额负10万元,上缴利税2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292万元,职工共2万人。
一、漆器工艺品制造业
凤翔木漆器工艺精湛,历史悠久。据秦公大墓出土的棺木鉴定,凤翔木漆器工艺先秦已有,发展至清代水平较高,成为陕西西府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凤翔府设工艺厂,专事漆工。宣统三年(1911),工艺厂分设漆工、木工、纺织、染色等场,使凤翔漆器成为该厂的专卖。民国22年(1933)所产罩金器木圆桌,由陕西省政府派专员余运靓押送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
新中国成立后,凤翔县于1955年将城内18家木匠铺组成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合作工厂,1976年更名为凤翔县漆器工艺美术厂。厂址位于县城东关,占地面积8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有职工20人,机械设备20余台,年产值63.9万元,年出口漆器2000余件,销往美国、英国和亚非等10多个国家,1984年外贸额达35万元。
该厂既继承传统木器工艺,又不断开发创造新工艺20多项。其罩金漆器,画面在底漆之上,表漆之下,透明如镜,光滑如釉,纤柔坚韧,不易磨损,能充分发挥中国画的水墨之功和各类书法艺术之长,在各种灯光映照下,绚丽夺目,光彩照人。雕填漆器,富于立体感,宜于加工,画面古雅清秀,色泽柔和,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其主要产品有红、黑、黄三色的大小屏风、小立柜、格柜、翘头柜、电视柜、沙发桌及各种旅游小杂件,绘有各种花、草、鸟、兽、山、水、民间神话故事和古典戏剧人物,既可用以装饰,又可收实用之惠。
1989年全厂有职工128人,工业总产值126.9万元,其中出口产值108.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8.5万元,净值67.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6.9万元,完成利税总额9.7万元,上缴利税1.2万元。
二、玻璃料器工艺品制造业
岐山县玻璃工艺厂 位于县城西佛指沟,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85年由原水利机械修造厂转产,占地面积808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7平方米,各种专用设备12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10千瓦,主产白明料鱼缸,蓝、紫明料水具及啤酒具,工业总产值31.6万元,净产值11.6万元,税利4万元。
渭滨玻璃厂 1971年5月筹建,同年10月投产,原厂址设市区东风路,后迁渭滨区清姜西一路。1985年,占地面积9032平方米,建筑面积1119平方米,固定资产13.5万元,有锅炉1座,空压机2台,电焊机、电葫芦各1台,汽车1辆,动力机械总能力97千瓦,设计年产玻璃杂件100吨,实际达到200吨。建厂初期,只生产照明煤油灯罩和药用安瓶两种。1978年后,生产凉水瓶、食品罐、酒具、烟具、花瓶、鱼缸等10多种日用玻璃器皿,年产日用玻璃器皿84.75吨,煤油灯罩7.79万只,销售收入3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湖南、浙江、上海、广州、四川、云南、贵州等10多个省、市。1987年生产各种玻璃制品305吨,利润2.7万元。
三、编织工艺品制造业
竹器制造 宝鸡竹、柳、草等资源丰富,为手工业者利用其编制生活用品和小农具提供了方便。抗日战争时期,市区有51户74人,分布于汉中路、新建路、炭市街、龙泉巷,生产笼、筛、竹床、背斗等70余种产品。1955年,竹器个体户联营,建起5个生产合作组。1956年,又合并成立为两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两社合并,成立宝鸡市竹器合作工厂,时有职工110人,生产藤椅、烤花床、背斗、童车等生活用具及抬筐、拌笼、木杈等小农具。1969年并入宝鸡市塑料厂,市区再无竹器专营生产厂家。
草辫、草帽 始于明末清初,凤翔县田家庄、糜杆桥等地最盛,为农村妇女的家庭副业,均为手工编织。民国37年(1948),凤翔县有4000多户编织草帽,但发展缓慢,工艺改进不大。解放后,该县家庭编织草帽者发展到万余户。
1965年,凤翔县为发挥地方产品优势,在原服装厂的基础上建起县草制工业品厂,组织有传统技艺女工60人,购置、革新专用设备66台,建筑厂房1642平方米,改手工编织为机器缝制。1985年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36.7万元,净值23.3万元,工业总产值222.1万元,实现利税11.6万元。产品有草帽和提篮27个规格134个品种,另有手提包、汽车、沙发坐垫、海滨席、方挂屏、圆挂屏、方圆瓦当片、日历挂牌等10多种。草制工艺品制作精巧,造型美观,式样新颖,经济实惠。草帽销售于河南、湖北、浙江、四川及西北各省,提篮及各种杂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港澳等地,深受外商欢迎。1990年有职工101人,固定资产原值54.3万元,工业总产值235万元,上缴税金7.2万元。1990年,全市有独立核算竹、藤、棕、草工艺制造业2户,职工169人,工业总产值293万元(1980年不变价),出口产品产值23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流动资金12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7万元,利税总额8万元,上缴1万元。
四、烟花爆竹制造业
明代,凤翔县马村、苟家村(今申都村)一带已有生产。是以火硝、草木灰、二磷黄、亮子(镁粉)和药料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制作而成。因配料比例不同,产品分为炸药、花药两种,炸药制作纸炮,花药制作烟花。纸炮有大、小炮之分,大炮有3斤、5斤等种类,小炮(即鞭炮)有百头、3百头、5百头,千头、万头连响炮。烟花有起火、地花、架花等。
民国30年(1941),凤翔县制作纸炮、烟花户近300家,年产30多万件,产值达20多万元,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河南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烟花、纸炮品种不断增加。80年代后期已有10多类100多种,以成套全架烟花最为精美壮观。其制作方法,用木斗224个,斗内以烟花、纸炮两大部分组装而成,花斗外用彩色纸糊贴,以绘画点缀,形象生动,气魄雄丽,结构巧妙,机关相连,一经点燃,牵一动百,火光四射,鞭炮齐鸣,万紫千红,交织成千姿百态的图形,这些奇观壮景可持续一两个小时,为盛大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1990年,全市有独立核算烟花爆竹制造业2户,职工68人,固定资产原值279万元,工业总产值41万元,销售收入36万元,利税总额7万元。
五、抽纱及刺绣工艺品制造业
西府民间刺绣,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刺绣品种有鞋、帽、袜、被、衣、枕、门帘、窗帘、香包、裹肚、布老虎、马甲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等地不少农村妇女擅长刺绣。民国时有以刺绣品进城出售而谋生计者。绣工有平面绣和半涂雕绣等手法,其内容有花、草、鸟、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1956年,市区组成工艺美术厂,内设刺绣厂,有绣工28人,以手绣为主。1956年合作化后,凤翔、扶风、千阳等缝纫社均设有绣花组。1957年8月,宝鸡军属缝纫生产厂成立绣花车间,有刺绣工21人,增添绣花机20台,始有机绣。1962年,刺绣组并人军属厂,更名为宝鸡市缝纫刺绣合作工厂。1965年,精工刺绣的《雪景图》、《百鸟朝凤》,被选送北京装饰人民大会堂陕西馆。1978年后,市服装制帽厂刺绣车间将传统的技艺和新针法相结合,使绣品更加艳丽夺目。近年,绣品有床围、墙围、门帘、台布、机罩、挂屏、枕套、沙发套、童装等60余种,织绣的童装色彩柔和,美观大方,花样新颖,艳丽典雅,畅销省内外。
1990年,全市有独立核算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业4户,职工200人,固定资产原值7万元,工业总产值3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2万元,利税总额1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