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起源
民国26年(1937)5月,陇海铁路局将洛阳机厂、徐州机厂、开封机务段、连云港码头等企业的重要机械器材抢拆西运宝鸡,成立宝鸡机车修理分厂(简称宝鸡机厂,即今宝鸡石油机械厂)。次年(1938),宝鸡机厂开工生产。这年日寇侵占武汉,迫近潼关,陇海铁路局又将长安机厂一些机器运到宝鸡,增强宝鸡机厂修理客货蒸气机车能力。同年8月23日“工合”技术顾问路易·艾黎先生率领工程师吴去非、总干事长卢广绵,从汉口来到宝鸡,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把流亡的难民、灾民、退役士兵组织起来,开办生产合作社,生产军品、民品,进行抗战自救。民国28年(1939)2月,“工合”在宝鸡城内大华巷,办起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天字元号大华手工业铁器生产合作社,从业8人。后来,“工合”以宝鸡城内为中心,办起108个生产合作社;在秦岭山中,又以双石铺为中心,办起了数十个生产合作社。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保存资本,避免战祸,陆续将工厂从武汉、洛阳、连云港等地迁至宝鸡。民国27年(1938),洪顺机器厂从汉阳迁到宝鸡李家崖,申四铁工场(现宝鸡叉车制造公司五厂)随申新公司从武汉迁到宝鸡十里铺,大新面粉厂修理间(现宝鸡叉车制造公司三厂)随大新面粉厂从河南漯河迁至宝鸡十里铺。官僚资本家宋子文开办的业精纺纱厂由山西迁宝后成立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解决机器的补充和修理,在岐山县蔡家坡建立西北机器厂,民国30年(1941)8月开工生产。主要制造纺纱机,为公司所属厂修理机件。这些工厂依山靠坡,或挖洞建厂,以便隐蔽防空,在日机狂轰滥炸时能坚持生产。
这些企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成为设备比较完善,工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机器制造和修理企业,从业人员由800人增至2615人。除宝鸡机厂无资料记载外,其它企业共有各种设备391台。能生产车床、刨床、钻床、铣床、磨床,以及纺织机、造纸机、磨粉机、水泵等50多个品种。
二、企业发展
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次年(1946)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爆发。此时,经济萧条,物价惨跌,宝鸡机厂、西北机器厂大量减员。“工合”组织起来的许多企业也相继停业。洪顺机器厂于是年被迫停业改组,后又被洪水冲毁倒闭。
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发展,申新公司逐渐“抽资”南迁;西北机器厂一方面紧缩工厂,解雇工人500多名,另一方面将精良设备、技术工人南运;1949年5月国民党31兵工厂设备全部拆迁,工厂成为一片废墟。解放前夕,宝鸡机械工业除残存的宝鸡机厂、申四铁工场、西北机器厂外,多数仍是开设铁匠铺的手工作坊,主要生产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宝鸡解放后,在1949~1952年的三年恢复时期,宝鸡机厂、西北机器厂、西北军区军械部修械三厂(即被接管的原国民党31兵工厂,现陕西机床厂)、公私合营新秦机器厂(即原申四铁工场,现宝叉五厂)4户企业,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国家除对修械三厂投资30万元外,对其它企业投资甚少。主要产品有纺织机械、农业机械、机床工业等门类计十多个品种。恢复时期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累计为3323万元,占宝鸡市工业总产值18696.3万元的17.7%。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互助组、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取得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导权。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之开始。
“一五”时期,新建、扩建企业3个。1955年,宝鸡机厂由铁路机车修理转向石油机械制造,更名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第一机械厂,国家投资386万元进行扩建改造。1953年,西北机器厂由纺织工业部划归一机部领导,开始第一次扩建。1955年,宝鸡机械工程修配厂(现宝鸡工程机械厂)开始扩建,国家投资226.5万元,主要承担宝成铁路工程的汽车、空压机、推土机、发电机的大修任务。
这一时期,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三兴锅厂、宝兴锅厂、新风锁厂等私有企业,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宝鸡裕民铁工厂;市区的街道手工业者相继联合,组成第一烘炉社;凤翔、千阳、陇县、扶风等县也相继成立以生产铁木农具,修理农具为主的各种生产合作社。这些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至1957年,有市属以上机械工业企业6户,即石油管理总局第一机械厂、西北机器厂、宝鸡机械工程修配厂、西北军区军械部修理三厂、宝鸡新秦机器厂、宝鸡裕民铁工厂;国家对宝鸡机械工业投资530.3万元,总产值累计13360万元,占宝鸡市工业总产值60985万元的21.9%;产品有石油机械、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机床、工具、通用基础件等门类,共计60多个品种。西北机器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象限仪。
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号召全党全民大办工业、大炼钢铁。掀起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1958年起,宝鸡扩建了一批机械工业企业,新建了一批企业,分转合并了一批企业,至1960年,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人数猛增。
1958年,西北机器厂转产电子专用设备,并投资扩建,建筑面积增至99000多平方米,设备增至657台,职工由“一五”时期的1516人增至4306人。1959年试制成功电子专用设备83种。宝鸡机械工程修配厂自宝成铁路通车后由机械修理转向机械制造,国家投资120万元扩建,职工增至1607人,主要生产柴油机。为支援工业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58年将西北军区军械部修械三厂交给地方,更名为陕西机器厂,并投资280万元扩建,新招职工800人。主要生产八呎皮带车床、Y35简易滚齿机、主轴连杆瓦镗床、罗茨式鼓风机。1959年11月,公安部根据国务院指示决定新建新宝消防机械厂,国家投资369万元。1960年,电子工业部决定在蔡家坡筹建渭河工具厂,以适应电子工业的发展。1961年,陕西省机械局决定陕西机器厂定向生产磨床,更名陕西省机床厂;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第一机械厂划归石油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宝鸡石油机械厂,国家投资1703万元扩建该厂,职工由1957年的1263人增至2711人。
除部省属企业新建、扩建以外,新建的市属企业有宝鸡市矿山机械厂、宝鸡市电机厂、宝鸡电焊机厂、宝鸡管件厂、宝鸡轴承厂、宝鸡农业机械厂、新宝铁厂;扩建的市属企业有宝鸡市金属器材厂、宝鸡市面粉机器厂(现宝鸡叉车制造公司三厂);合并组建的市属企业有宝鸡市民用车辆修配厂、宝鸡市民用车辆制造合作工厂(后宝鸡市民用车辆制造合作工厂和宝鸡市汽车修理合作工厂合并转为地方国营宝鸡市车辆厂)。1962年宝鸡市动力厂,宝鸡县农械厂并人公私合营裕民铁工厂。各县区1958~1959年也兴建了一些小型的农机修造企业。
但是,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1960年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宝鸡机械工业开始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新宝消防机械厂、渭河工具厂相继停建,宝鸡市矿山机械厂、新宝铁厂、宝鸡轴承厂、宝鸡电机厂、宝鸡市管件厂、宝鸡电焊机厂先后下马;大量职工精减下放,仅据新秦机器厂,陕西省机床厂、西北机器厂、裕民铁工厂、新宝消防机械厂等单位统计,精减下放职工3258人。县区属企业也缩小规模,精减人员,支援农业。“二五”时期前三年和后两年相比,年均产值由20284万元降为6454万元,市属以上机械工业企业由18户减到10户。
在困难时期的1961年,一些企业不向国家伸手,为国分忧解难。宝鸡车辆厂发动群众,广开门路,生产小商品,自己养活自己,渡过了难关。渭河工具厂在停建期间,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自制小高炉,炼制出模架底座铸铁,共研制出工模具54624套,产值99.3万元,上缴利润11.5万元,摆脱了困境。
1964年,中共中央发出“调整沿海工业,从沿海迁出一批工业,支援内地建设”的指示,宝鸡自1963年起,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三线建设”,机械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至1965年,宝鸡迁入了一批企业,扩建改造了一批企业,新建了一批企业,一些停建企业又重新上马。
196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上海机床厂部分人员和设备迁至宝鸡,兴建秦川机床厂,主要生产磨齿机;1965年1月,铁道部将沈阳桥梁厂钢梁车间及山海关桥梁厂道岔车间迁至宝鸡,兴建宝鸡桥梁厂,主要生产钢梁和道岔;1965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大连起重运输机械厂内迁宝鸡,兴建宝鸡铲车厂,生产铲车;1965年,水电部抽调武汉、保定两个列车电站基地人员和设备,在宝鸡兴建西北列车电站基地,主要安装、维修列车电站。1963年,陕西省机械局为陕西机床厂投资250万元以作扩建,使其形成磨床生产能力;1963~1964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及陕西省、宝鸡市,为宝鸡市机器厂(现宝叉三厂)投资28.5万元进行扩建,要求磨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台;在此期间国家又投资301万元,扩建改造宝鸡石油机械厂。1963年,国家投资1000万元使停建后的渭河工具厂重新上马;1964年,停建后的新宝消防机械厂收归公安部领导,更名为宝鸡消防器材厂,投资222万元,让其重新修建,主要生产二氧化碳消防车、二氧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同年,陕西省机械局机床维修站从陕西机床厂迁出,成立宝鸡机床维修厂,国家投资90万元建厂,以承担普通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大修。1965年,新建宝鸡市通用螺丝厂,主要生产螺丝、螺帽。
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国家对宝鸡机械工业投资,仅据七个厂统计,已有1833万元。全行业累计产值30919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475万元的43.8%。产品有石油机械、动力机械、农业机械、起重运输机械、消防设备、机床工业、铁路运输设备、电子专用设备、通用基础件等9个门类。这一时期,宝鸡铲车厂(现宝叉四厂)自行设计出我国第一台2吨叉车;宝鸡石油机械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功率高压泥浆泵——“东风一号”;扶风县刃具厂生产的“公顺和”镰刀被评为全省第一;宝鸡机器厂(现宝叉三厂)生产的MF—65A型磨粉机,开始出口6个国家;宝鸡工程机械厂生产的轨道车开始出口7个国家。
1966~1970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1968年之前,企业由于受串联、武斗、冲击的干扰,难以正常生产;1968年后,局势相对稳定,“三线建设”逐步进入高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投资多,建设规模大,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迁建和新建的大中型企业多数分布在离市区较远的偏僻山区或小镇。
内迁企业 1968年,国家计委在宝鸡兴建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齿轮厂。前者厂址选在岐山县麦李河西沟,从北京汽车厂和南京汽车厂调入职工1100名,国家总投资11733万元,定员4984人,主要生产5吨军用越野汽车、柴油发动机以及备品备件。后者厂址选在宝鸡县同峪沟,国家投资总额10379.7万元,主要生产园柱齿轮、伞齿轮、变速器总成、分动器总成、三桥齿轮、绞盘。1966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凤翔县兴建关中工具厂,从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内迁职工797人,设备162台,国家投资1977万元,主要生产刃具、量具、量规、齿轮量仪。
续建企业 秦川机床厂新增建筑面积14706平方米,新增设备72台。宝鸡桥梁厂完成投资3001万元,建成5个车间和职工住宅等项目。
新建企业 1966年,以宝鸡铁路分局电气化配件加工班为基础,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器化器材厂;国家投资192.8万元,主要生产接触网。1967年,宝鸡轴承厂在宝鸡县县功镇附近兴建,国家投资766万元,定员1000人,主要生产农用球轴承。1967年,国家投资60.5万元在原管件厂部分厂址新建宝鸡粉末冶金厂。1967年,利用陈仓农技校旧址修建宝鸡市农业电机厂(现宝叉三厂),以生产JO2系列电动机。1970年,在宝鸡县县功镇新建宝鸡通用机械厂,国家投资200万元,定员500人,主要生产通用设备、非标准设备以及军工产品,后宝鸡市电线厂并人,更名为宝鸡市农业机械厂。
扩建企业 1966年7月,扩建新秦机器厂,同年转为国营企业,更名为宝鸡永红起重运输机械厂;1968年,根据陕西省机械局安排,试制氮肥生产设备,为扩大生产规模,国家又投资200万元,在市郊代家湾建立新厂区。1966年9月,公私合营宝鸡裕民铁工厂转为国营,更名为宝鸡红卫水泵厂;同年10月,一机部将辽宁本溪水泵厂100名职工、30台金属切削设备调入该厂,定点生产往复泵系列产品,国家投资80万元进行扩建。1967年,国家计委将沈阳标准件弹簧厂的弹簧垫圈和开口销两个产品、65名职工、44台设备内迁宝鸡市通用螺丝厂,后更名为宝鸡标准件弹簧厂,1968年国家投资扩建,新增面积5177平方米。宝鸡石油机械厂由国家投资375万元扩建改造,主要解决毛坯生产能力和机加工能力的平衡问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