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2年隋文帝建大兴城后,西安市城址未再变动,虽历经兵燹战乱,境内古树名木仍大量保存,成为西安古代园林的残留与见证。据1986年西安市林业局调查统计,全市计有古树36科、54种共515株,其中裸子植物古树5科、7种102株,被子植物31科、47种413株;按树龄分等级计,有千年以上树龄的一级古树72株,占总数的14%,300年以上树龄的二级古树199株,占总数的38.6%,100年以上树龄的三级古树222株,占总数的43%,此外还有22株生长六七十年的灯笼树、铁树和石楠等灌木藤本与观赏花木古树。
树龄最长的古树可追溯至汉唐,如临潼县胡王村小学院内的“汉槐”,小雁塔院内的“唐槐”,蓝田县灞源乡青岗坪西汉末年的大油松,辋川鹿苑寺内唐代诗人王维手植的银杏,周至县楼观台的古榔榆、古黄连木,老县城的大云杉,长安县王莽乡的古玉兰等均为千年古树。多数古树植于明清,如城区三学街、书院门一带的国槐,长安县内苑乡的古板栗,临潼县骊山老母殿的皂荚,灞桥区岳家沟的白毛杨,西安市政府院内的臭椿,楼观台的青檀木和七叶树等。古树名木的树种构成以国槐最多,有157株,占总数的30.5%;皂荚树次之,有62株,占总数的12.1%,其次侧柏58株,占11.3%,银杏、毛白杨、臭椿和榔榆各10余株,其他古树多则七八株,少则二三株,最少的白蜡、丁香、樱桃、合欢、五角枫各有古树1株。古树多为乔木,也有藤本、灌木如紫藤、黄杨、石楠等;有经济树种如板栗、核桃、杜仲、柿子、枣、杏、山茱萸等,也有观赏树种如桂花、玉兰、紫荆、蜡梅、铁树等。古树名木的分布远郊县多于城区和近郊,平原多于山区,尤其集中于庙宇寺院和风景名胜区,如周至县楼观台有古树9种31株,荐福寺有古槐8株、古楸1株,西安碑林有古树2种9株,长安县南五台有古树5种13株,杜公祠、净业寺、丰德寺有古树12种22株,临潼骊山风景区有古树2种8株,此外如慈恩寺、兴教寺、草堂寺、大兴善寺、华严寺、大清真寺均有古树。
另据1983年市文物园林局组织对城区范围及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调查,在上述区域计有古树、大树230株,隶属31科45属,其中树龄最长的银杏约3000年,古槐约2000年,古皂荚约1200年,古白皮松约1300年,古楸树约1100年,古侧柏约800年,光叶榉约750年,桧柏约800年,百年以上树龄的名贵花木计有细叶黄杨、翠兰柏、玉兰、辛荑、七叶树、侧柏、凌霄、杏、杜仲、桂花、腊梅、黄连木、青檀、小果卫矛、石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西安市为保护古树名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具体领导,投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古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育群众自觉爱护古树,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爱护古树的文明风尚;实行依法保护古树,根据《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西安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严禁砍伐破坏,规定凡有涉及古树名木安全的规划设计、基建施工等,均须无条件采取避让保护方案,不准随意砍伐和迁移,对严重毁坏古树的肇事者要依法严惩;加强古树名木管理,明确凡生长在城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由园林部门和古树所在单位负责养护管理,生长在农村、山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古树,由林业部门和古树所在单位负责养护管理,凡有古树名木的区县和单位,均制订具体办法和养护方案,建立责任制,落实任务,在古树分布集中区域,设点配备专人管理,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具体保护措施,如围栏立碑、架针避雷、扩大树盘、修剪枯枝、防虫防病、更新复壮、浇水施肥、松土补洞、支撑架杆等,为古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